-
当前位置: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人民政府>>西双版纳州民族宗教事务局窗口>>公开目录>>工作动态>>
西双版纳州民族宗教事务局2017年“三农”工作总结和2018年工作计划
来源 :西双版纳州民族宗教事务局 访问次数 : 发布时间 :2018-01-15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州关于农业农村工作的部署和要求,2017年,西双版纳州民宗局紧紧围绕“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把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和谐作为目标,不断创新农业农村工作发展思路。通过实施 “十县百乡千村万户示范点创建工程”、“沿边三年行动计”划和扶贫攻坚“挂包帮、转走访”等工作,以打造“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镇)”、“民族特色村”和“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户”为抓手,努力兑现“决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不让一个民族地区落伍”的承诺,积极推动农业农村工作取得新成效。现将2017年“三农”工作的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促进农民增收方面
1. 认真落实扶贫攻坚工作。一是为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进一步提高农户种、养殖实用技能水平。1月18日至20日,州民宗局邀请了州农科所、州兽医站和州热作所的专家,以“理论教学+实际指导操作”的方式,为勐腊县象明乡龙谷村委会5个村小组的群众(共计200人)进行了农业科技培训。通过培训,把先进、实用的农业科技送到农村、送给农民,切实提高了农民的科技意识和农业生产的科技水平,有效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社会稳定。二是为确确实实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困难群众的心坎上,州民宗局领导干部职工到象明乡龙谷村委会畜牧场村小组进行了春节走访慰问,为每户贫困户送去了新春祝福及慰问金,并详细了解贫困户在过去一年里的生产生活状况及自开展扶贫工作以来所取得的变化,跟踪前期帮扶项目的成效,鼓励他们继续以积极向上的精神发展好种、养殖项目,争取早日走上致富之路,努力实现“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的奋斗目标。三是5月17日至19日,州、县民宗局干部对照“五查五看”标准,对畜牧场和曼伞两个村寨共34户贫困户认真开展摸底调查。摸底调查工作深入了解了贫困户生活状况,详细摸清了农户收入结构。按照国家贫困人口识别标准与“应纳尽纳”的要求,初步判断贫困户属性,作为贫困户是否错评、漏评、错退、漏退的依据。对于贫困村集体经济存在“短板”问题,州、县民宗局干部还与两村干部共同探讨村集体产业发展建设思路,要求两村因村施策,大力发展种养植业,积极促进村集体经济的发展。
2.认真实施“沿边三年行动计划”。2015年11月,州政府启动实施了《西双版纳州深入实施兴边富民工程改善沿边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计划用3年时间,投入7.5亿元全面实现“五通”、“八有”、“三达到”的目标,使沿边13个乡镇、48个行政村、464个村民小组,2.5万户、13.03万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截至目前,全州实施的6大工程、31个子工程的项目资金共计200391.0564万元(含群众自筹50226.23万元),占3年计划75488.77万元的265.46%。通过项目实施,有力促进了边境地区又好又快发展,使边境地区进入了发展最快、群众得实惠最多、民族关系最和谐的时期。
(二)促进农业增效方面
1.认真做好电脑农业专家系统推广工作。年内安排电脑农业工作经费共27万元。通过实施电脑农业专家系统,不断提高农民科学种田水平,促进粮食产量的增长。并积极开展相关培训,逐步提升我州电脑农业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工作水平,促使西双版纳州电脑农业专家系统向科学性、实用性、易用性、网络化方向发展,让电脑农业更好地服务于农民群众和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全面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充分利用好村级产业发展互助资金。通过实施省级财政补助每个项目(沿边自然)村20万元的“互助资金”。本着“公开透明、民众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管理”的原则,大力组织广大项目村农户积极加入“互助社”,积极引导他们围绕不同地区农村产业发展,把有限的资金用于发展快、效益好、能增收的产业与项目。按照“周转使用、滚动发展”的原则,通过借用“互助资金”自主发展生产,促进农户自主经营性增收。2017年,共为3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乡(镇)、2个民族特色乡(镇)和12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7个民族特色村,安排产业发展互助资金680万元。目前,各项目村(乡镇)的产业发展互助资金均已拨付到位,正在组织实施中。
(三)促进农村和谐方面
1.认真实施“十县百乡千村万户工程”。第二轮“十百千万示范创建工程”即《西双版纳州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5525示范创建工程”三年行动计划(2016—2018年)》已印发实施。涉及5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乡镇(特色乡镇)、53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特色村)、2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和500户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户。2017年,下达5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乡镇(特色乡镇)、18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特色村)、1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和180户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户,共下拨资金项目3380万元。目前,各示范乡镇、示范村、示范户和示范社区正在紧锣密鼓的实施中。将着力打造出一批各具特色、类型多样、标杆性的示范典型,创造新的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抓点带面推动示范州建设。
2.加强对民族宗教政策宣传的力度,促进民族团结社会稳定。一是以宣传月活动、民族节日及“法治宣传走边关”活动等为平台,广泛宣传民族宗教政策、法律法规及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取得的成绩和模范人物事迹。充分利用少数民族发展资金项目,对兴边富民行动项目所涉及的村、镇干部群众进行宣传培训。二是结合普法工作,开展了宗教政策法规学习月活动及以“安全”为主题的“和谐寺观教堂”创建活动。三是开展清真食品检查工作,加大了对《云南省城市民族工作条例》和云南省民委《关于进一步加强清真饮食管理工作的意见》的宣传力度,让广大少数民族群众充分认识了加强清真饮食管理工作对增进民族团结,巩固边疆稳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而形成全社会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关心清真饮食的良好氛围。四是建立健全涉及民族、宗教因素矛盾纠纷和群体性突发事件预警和处置机制。加强对宗教形势研判,及时掌握境内外宗教敌对势力动向,建立完善牵头协调机制,定期开展工作,妥善处理民族宗教领域热点、难点问题,维护民族团结、宗教和顺。截至目前,全州宗教工作和顺稳定,未发生一起因民族宗教问题引起的重大突发事件。
二、工作亮点
(一)经济效益方面
紧紧围绕“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和“十三五”少数民族和民族聚居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所确立的主要任务,通过项目扶持促进产业发展,着力帮助少数民族群众增收致富和改善民生,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
(二)社会效益方面
通过把中央、省级少数民族发展资金用于改善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使民族地区各族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同时,项目的实施,调动了广大群众参与项目建设美好家园的积极性,为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稳定繁荣示范区建设奠定了基础。
(三)生态效益方面
通过实施“十百千万”示范工程和“沿边三年行动计划”等项目,改善村寨基础设施及村容村貌,实现村寨环境的绿化、美化、亮化、净化,有效地保护村寨的自然环境,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产生较好的生态效益。
(四)可持续发展方面
在实施项目过程中,注重按和谐性原则行事,保持人类与自然之间互惠共生的关系,积极促进村寨群众和睦相处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经验与做法
(一)宣传了党的民族政策。通过开展扶贫工作,在边境民族地区实施扶持少数民族发展项目,把党的关怀和温暖送到了各民族群众手中,使他们感受到党和政府对他们的关怀及帮助,也进一步巩固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对抵制境外敌对势力和宗教渗透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转变了群众思想观念。一是转变了“事不关己”的观念。过去在村寨实施项目,大部分的群众认为“扶贫就是政府给钱,是政府要做的事情,与自己无关”。近年来,在实施少数民族发展项目过程中,通过有关政策的宣传,鼓励群众积极参与家园建设,逐步转变了群众的思想观念,由“要我做”转变为“我要做”,提高了群众参与实施项目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转变生产靠经验的观念。长期以来,西双版纳州各族群众生产依靠的是传统经验,科技含量低。通过培训后,使他们认识到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重要性,激发了他们学科学、用科学、会技能的热情,提高了科学致富本领。
(三)抓好边境村寨的建设。充分利用好党和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的优惠政策,不断改善边境民族地区基础设施条件,优先安排与少数民族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人畜饮水、文化体育、卫生、道路等基础性项目,动员全县各族群众关心、支持、积极参与民族团结进步示范项目建设,发挥示范村示范引路的作用。
(四)为群众增收奠定基础。根据村寨实际因地制宜,按照“适宜发展什么产业就发展什么产业”的方法,发展村寨经济,帮助村民脱贫致富。如:在景洪市基诺山乡巴坡村、勐海县打洛镇勐景来村和勐腊县勐腊镇曼龙勒村等积极发展适合发展旅游和农家乐,带动村民增收;在勐海县打洛镇曼芽村打造布朗族传统文化传承基地,以民族文化促进村寨发展;在勐腊县磨憨镇以“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打造边境口岸香菇产业基地, 积极发展出口农业。这些措施都有力促进了当地农民增收,夯实了群众增收致富的基础。
(五)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少数民族发展项目结合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以产业发展促进群众增收,以科技培训促进产业发展,以文化保护促进乡风文明,以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村容整洁,使全州各族群众的经济发展、人居环境和群众思想、精神面貌有明显变化,有力推进全州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四、存在问题
1.全州农村总体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发展基础还比较薄弱,少数民族群众增收路子不够多,经济发展后劲不强,扶贫任务形势严峻。
2.创造性地落实中央、省、州扶持民族地区发展政策的力度不够,思路还不够开阔。
3.特色产业发展起步晚、未形成规模,有的没有龙头企业的带动,经济效益不明显。
4.城乡收入差距较大,农民生活水平仍然不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强,农村生产力水平仍然不高;农业农村经济结构不够合理,农村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仍然不高;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社会文明程度仍然不高;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滞后,对农业农村的带动效应仍然不高。
五、2018年工作计划
2018年,我们将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扶贫开发等方面,想办法、添措施,力争实现新突破,为全州经济快速、持续、健康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一)坚持以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为核心。“三农”问题的根本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增收问题,增收问题的关键是建立长效机制。我们将结合民宗部门实际,围绕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充分利用好“村级产业互助资金”,努力做好农业农村工作这篇文章,夯实农民稳定增收的基础。
(二)抓好边境一线少数民族聚居村寨的开发和提升工作。充分利用好党和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的优惠政策,把广大农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保障农民当家作主的主人翁地位,激励广大农民群众努力建设美好新农村。通过实施“十百千万”示范创建和“沿边三年行动计划”,不断改善民族地区基础设施条件,优先安排与少数民族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人畜饮水、文化体育、卫生、道路等基础性项目,动员全县各族群众关心、支持、积极参与民族团结进步示范项目建设,发挥示范村示范引路的作用。
(三)加大对具有民族特色的产业项目扶持力度。继续做好组织引导和资金帮助工作,引导当地农民走产业化道路,进一步提升农产品市场化水平。
(四)加强民族专项资金使用和管理。充分发挥部门职能作用,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群众多办实事,促进民族地区发展。
西双版纳州民族宗教事务局
2017年12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