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人民政府>>西双版纳州民族宗教事务局窗口>>公开目录>>公文、规划和总结、政策解读与新闻发布>>
解读《西双版纳州贯彻落实深入实施兴边富民工程改善沿边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实施意见
来源 :西双版纳州民族宗教事务局 访问次数 : 发布时间 :2019-09-03
2019年1月9日,《西双版纳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西双版纳州贯彻落实深入实施兴边富民工程改善沿边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实施意见的通知》(西政办发〔2019〕1号)印发。为了便于各级各部门以及社会公众更好地了解,现解读如下:
一、背景依据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着眼全州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针对沿边地区群众生产生活困难突出的实际,州委、州政府决定在实施兴边富民工程基础上,采取特殊措施,着力解决沿边地区群众当前面临的最直接、最现实、最急需的困难,制定出台《西双版纳州贯彻落实深入实施兴边富民工程改善沿边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实施意见》。
二、目标任务
(一)实施范围
本行动计划实施范围为景洪、勐海、勐腊等3个边境县(市)的13个沿边乡镇102个行政村(社区)和5个沿边农场,覆盖895个自然村,7.5万户、30.1万人。
(二)发展目标
以沿边城镇建设和村寨建设为重点发展目标。
---城镇建设。以距国境线3公里以内的2个抵边乡镇(非县政府所在地)、1个抵边口岸(除非国境线、县乡镇政府所在地、与抵边乡镇重合的口岸外)和1个常住居民3000人以上或600户以上的抵边小集镇为重点,巩固提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特色产业等。到2020年,城镇功能更加完备、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成为边民就地就近创业和就业、产业发展和商品流通、守土固边和睦邻友好的支点。
---村寨建设。按照“五通八有三达到”目标,对48个抵边行政村(社区)、5个沿边农场进行巩固提升,对54个非抵边行政村(社区)按“缺什么补什么”原则进行建设。到2020年,沿边建档立卡贫困户精准脱贫,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达到全县平均水平,交通出行、饮水安全等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特色产业促进就业和增收能力进一步增强,沿边一线行政村(社区)全部实现“五通八有三达到”目标。
三、主要内容
本轮沿边三年行动计划实施6项任务38项工程,3年计划总投入12.1亿元。主要建设任务和工程项目如下:
(一)城镇建设重点工程
1.抵边城镇建设。加强2个抵边乡镇(打洛镇、磨憨镇)和1个抵边口岸城镇(磨憨)建设,改造提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
2.抵边小集镇建设工程。常住人口在3000人以上或600户以上的1个小集镇(勐捧农场)。
3.民族特色旅游村寨建设工程。建设12个特色突出、地域优势明显的少数民族特色旅游村寨。
(二)基础设施重点工程
4.通自然村道路硬化工程。实施20户以上自然村通硬化路400公里。
5.自然村村内道路硬化工程。实施20户以上自然村村内道路硬化建设。
6.电网改造提升工程。加快沿边一线电网改造升级建设,提升沿边一线电力服务质量和水平。
7.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加快边境县(市)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建设。
8.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加快新建、现有水厂管网延伸、城镇自来水管网覆盖行政村(社区)及改造配套供水工程建设。
9.水源建设工程。加快中小型水库建设,提高沿边一线农村水利条件。
10.宽带互联网工程。实施行政村(社区)4G网络和宽带100%覆盖,895个自然村通电话网络。
11.农村危房改造工程。对4类重点对象实施农村危房改造。
(三)特色产业重点工程
12.中低产田地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实施中低产田地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建设。
13.特色优势农产品种植工程。实施特色优势农产品规模化、规范化种植。
14.畜禽产品养殖工程。发展畜禽产品养殖。
15.农产品加工企业扶持工程。培育一批农产品加工与流通企业。
16.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工程。到2020年,力争实现边境国家级贫困县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全覆盖。
17.多彩边境旅游工程。发展沿边旅游和跨境特色旅游,建设一批沿边特色旅游景区、民族特色旅游村镇、旅游庄园和特色民宿等。
18.兴边富民特色优势产业培育工程。支持沿边地区发展特色优势种植、养殖产业。
19.扶持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支持12个自然村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四)基本公共服务重点工程
20.学前教育校舍建设工程。新建学前教育校舍2.958万平方米。
21.中小学校校舍建设工程。实施沿边一线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改造,新建校舍3.57万平方米。
22.农村义务教育经费补助工程。落实沿边一线农村义务教育经费补助政策。
23.保险保障工程。抵边48个行政村(社区)全部人口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实现全覆盖。
24.科技兴边富民工程。实施9个特色产业培育科技项目。
25.农村养老服务机构建设工程。新建、改扩建农村敬老院。
26.劳动力培训工程。实施新型职业农民、高技能农民、实用技术、就业能力提升等培训,开展沿边一线居民就业培训等。
27.精准脱贫工程。聚焦沿边13个乡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施到村到户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五)开放活边重点工程
28.边民集市点建设工程。按照合理布局、统筹兼顾、有序推进的原则,建设边民集市点。
29.沿边口岸建设工程。加强口岸联检、查验及配套设施建设和运行维护。
(六)稳边固边重点工程
30.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建设工程。建设30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
31.基层组织活动场所建管用工程。整合资源支持对危旧狭小的村级组织活动场所进行改造升级,抓好村级活动场所的管理使用,发挥稳边固边中的阵地作用。
32.和谐寺观创建工程。在沿边一线创建和谐寺观。
33.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加强沿边地区地质灾害综合防治。
34.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退耕还林工程,还草工程。
35.环境污染防治及治理工程。开展环境污染防治、农村面源污染整治、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乡镇政府所在地、村(居)委会所在地“两污”治理。
36.公安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建设边境地区公安机关业务技术用房等基础设施。
37.边防检查站建设工程。建设和提升边防检查站办公用房、执勤用房、生活用房等。
38.立体化边境防控体系物防建设工程。加快推进边境沿线物理隔离设施建设。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西双版纳州深入实施兴边富民工程改善沿边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三年行动计划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州民族宗教局。成员单位由州直有关部门和中央驻西双版纳有关单位、军分区等组成。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及时安排部署三年行动计划建设任务,指导和督促边境县、市落实到位。边境县、市人民政府要进一步完善沿边三年行动计划工作领导小组,确保三年行动计划如期完成。边境县、市人民政府承担主体责任,县、市长为第一责任人,负责行动计划的落实。
(二)加大资金投入
各级各部门应积极争取中央财政加大对边境地区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同时,州直有关部门应将有关工程资金投入任务及时纳入本部门年度计划优先安排。边境县、市统筹各级各部门资金,加大对沿边地区支持力度。引导社会资金加大投入,发挥群众建设主体作用,发动边民投工投劳。
(三)健全机制保障
建立工作推进会议制度,州深入实施兴边富民工程改善沿边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三年行动计划工作领导小组适时召开工作推进会议,领导小组办公室每年定期、不定期召开工作协调会议,部署和推进工作。建立规划先行制度,围绕三年行动计划目标和任务,边境州、市要制定实施意见,边境县、市要制定实施计划,边境乡镇要制定建设规划。
(四)强化督查考核
州深入实施兴边富民工程改善沿边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三年行动计划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商州政府督查室,负责对行动计划实施情况开展监督检查和考核,每年对州直有关部门和边境县、市人民政府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考核,考核情况专题报告州人民政府,对完不成任务的州直部门和县、市人民政府给予通报批评。加强计划年度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督查,组织开展计划实施情况评估,定期向州人民政府报告。每季1通报,每年1考核,3年总考核,确保如期完成三年行动计划确定的目标任务。
六、政策衔接
本轮沿边三年行动计划与第一轮沿边三年行动计划相衔接,在2015年至2017年实施第一轮沿边三年行动计划的基础上,采取由边而内、梯次推进的方法,按照“五通八有三达到”的要求继续推进改善沿边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各项任务实现,范围增加到沿边13个乡镇的所有行政村,同时加大新型城镇化建设力度,把沿边城镇建设提升作为重点加以突出。本轮沿边三年行动计划与扶贫规划紧密衔接,建设目标能够促进沿边贫困村巩固和提升,与脱贫攻坚同步实施,让沿边贫困村有更加完善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产业发展基础,有力助推沿边地区脱贫目标实现。本轮沿边三年行动计划与兴边富民工程“十三五”规划相衔接,是我州兴边富民工程的落实和具体化,主要针对改善沿边地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项目更加具体和细化,通过两轮沿边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继续改善沿边群众生产生活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