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人民政府>>西双版纳州科技局窗口>>通知公告>>
西双版纳州科技局关于提名2021年度云南省科学技术奖励项目的公示
来源 :西双版纳州科技局 访问次数 : 发布时间 :2021-05-20
各有关单位:
按照《云南省科技厅关于2021年度云南省科学技术奖提名工作的通知》要求,经州科技局局务会议研究决定,现将西双版纳州提名2021年度云南省科学技术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的项目予以公示,其中:技术发明奖1项、科技进步奖2项(详见附件)。公示期自2021年5月20日至26日。
任何单位和个人若对拟提名项目有异议,请在公示期内向州科技局人才与合作科以书面形式反映,并提供必要的证明材料。单位提出异议的,应当在书面材料上加盖本单位公章并写明联系人和有效联系电话;个人提出异议的,应当在书面材料上签署真实姓名(打印无效)和有效联系电话。我局将按规定予以严格保密。为保证异议处理公平、公正,并保护完成单位和完成人的合法权益,匿名异议和超出公示期限的异议不予受理。
联系人及电话:王爱梅,0691-2129987,13988114000
地址:西双版纳州景洪市民航路15号州科技局
邮编:666100
附件:2021年度西双版纳州提名云南省科学技术奖励项目
西双版纳州科学技术局
2021年5月20日
(一)
项目名称:林下种植中草药补光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
提 名 者:西双版纳州科学技术局
提名等级:云南省技术发明二等奖
主要完成人(完成单位):邹军(西双版纳承启科技有限公司)、李杨(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丁小涛(上海市农业科学院)、陈启(西双版纳承启科技有限公司)、杨杰(宁波朗格照明电器有限公司)、杨磊(浙江亿米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刘云平(江苏厚睦莱照明科技有限公司)
主要知识产权证明目录:
知识产权(标准)类别 |
知识产权(标准)具体名称 |
国家 (地区) |
授权号(标准编号) |
授权(标准发布)日期 |
证书编号(标准批准发布部门) |
权利人(标准起草单位) |
发明人(标准起草人) |
发明专利(标准)有效状态 |
发明 专利 |
一种芯片级封装的倒装LED白光芯片的制备方法 |
中国 |
ZL 201710712974.6 |
2019.05.14 |
3375662 |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浙江亿米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
邹军、姜楠,石明明、李杨杨、杨波波、李文博、房永征 |
有效 |
发明 专利 |
一种用于LED的荧光薄膜结构的制备方法 |
中国 |
ZL 2017 1 1050036.0 |
2019.07.26 |
3470414 |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浙江亿米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
邹军、刘祎明、石明明、李杨、杨波波、李文博、房永征 |
有效 |
发明 专利 |
LED用荧光薄膜结构及其制备方法及发光光源 |
中国 |
ZL 2018 1 1197113.X |
2020.04.28 |
3776842 |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
邹军、钱幸璐、石明明 |
有效 |
发明 专利 |
一种低熔点透明微晶玻璃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中国 |
ZL 2016 1 1201753.4 |
2019.05.28 |
3390424 |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
邹军、王子明、石明明、杨波波、徐一超、周贺雨 |
有效 |
发明 专利 |
立体发光灯丝、加工工艺以及LED照明装置 |
中国 |
ZL 201510448270.3 |
2017.10.17 |
2659353 |
浙江亿米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
邹军、李杨、杨磊、李文博 |
有效 |
发明 专利 |
一种方向可调的激光植物灯 |
中国 |
ZL 201711352761.3 |
2020.09.04 |
39753159 |
杭州彬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
张彬、邹军 |
有效 |
发明 专利 |
一种移动式激光光照恒温植物培养箱 |
中国 |
ZL 201711350575.6 |
2020.04.17 |
3760820 |
杭州彬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
张彬、邹军 |
有效 |
发明 专利 |
一种植物培养用带有移动支架的植物灯 |
中国 |
ZL 201711354217.2 |
2020.09.04 |
3971817 |
杭州彬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
张彬、邹军 |
有效 |
发明 专利 |
一种倾斜度可调节的旋转式吊顶植物灯 |
中国 |
ZL 2018 1 0185450.0 |
2019.12.04 |
3640620 |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浙江亿米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
李杨、郑飞、邹军、石明明、杨波波 |
有效 |
发明 专利 |
一种缓解黄瓜弱光胁迫的方法 |
中国 |
ZL201410046174.1 |
2017.10.03 |
2645769 |
上海市农业科学院 |
姜玉萍、张兆辉、丁小涛、陈春宏 |
有效 |
(二)
项目名称:国家大叶茶资源圃创建及优异种质创新利用
提 名 者:西双版纳州科学技术局
提名等级:云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
主要知识产权证明目录:
1.主要知识产权目录 |
||||||||||||
序 号 |
知识产权(标准)类别 |
知识产权(标准)具体名称 |
国家 (地区) |
授权号(标准编号) |
授权(标准发布)日期 |
证书编号 |
权利人(标准起草单位) |
发明人(标准起草人) |
发明专利(标准)有效状态 |
|||
1 |
国家 审定品种 |
云抗14号 |
中国 |
GS13051-1987 |
1987.02.24 |
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 |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
有效 |
|||
2 |
云南省 登记品种 |
佛香4号 |
中国 |
滇登记茶树2012003号 |
2013.04.07 |
云南省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委员会 |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
王朝纪、包云秀,刘德和,凌光云,王平盛,张俊,吴新庄,陈继伟,黄玫,杨兴荣,唐一春,鲁扎莫 |
有效 |
|||
3 |
云南省 登记品种 |
云茶红3号 |
中国 |
滇登记茶树2014008号 |
2014.11.07 |
云南省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委员会 |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
有效 |
|||
4 |
植物 新品种权 |
云茶香1号 |
中国 |
CNA20090204.1 |
2015.11.1 |
第20156258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 |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
包云秀,黄玫,杨兴荣 |
有效 |
|||
5 |
植物 新品种权 |
云茶奇蕊 |
中国 |
CNA20100447.5 |
2016.5.1 |
第20167539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 |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
宋维希,刘本英,许玫,唐一春,矣兵,马玲,蒋会兵,李友勇,汪云刚,王平盛,季鹏章
|
有效 |
|||
6 |
植物 新品种权 |
云茶银剑 |
中国 |
CNA20100448.4 |
2016.5.1 |
第20167540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 |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
宋维希,刘本英,许玫,唐一春,矣兵,马玲,蒋会兵,李友勇,汪云刚,王平盛,季鹏章
|
有效 |
|||
7 |
发明专利 |
一种云南大叶种茶树幼胚组织培养繁育茶苗的方法 |
中国 |
ZL 2019 1 1357413.4 |
2021-03-26 |
第4323643号 |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
杨盛美;唐一春;刘本英;蒋会兵;段志芬;刘悦; 李友勇; |
有效 |
|||
8 |
实用新型专利 |
一种茶树人工授粉去雄蕊的工具
|
中国 |
ZL 2018 20213281.2
|
2018-09-11
|
第7828819号 |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
包云秀;朱兴正;梁名志;徐丕忠;田易萍;解星云;陈春林;邓少春;李慧;李云娜 |
有效 |
|||
9 |
软件著作权 |
茶叶种植环境物联网云平台【简称:茶叶云平台】V1.0 |
中国 |
2020SR0027574 |
2019-10-09 |
软著登字第4906270号 |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
刘本英;孙雪梅;李友勇;段志芬;杨盛美;刘悦;尚卫琼 |
有效 |
|||
10 |
勐海县茶业联盟团体标准 |
勐海茶 普洱茶 |
中国 |
T/MHC 003-2020 |
2020-03-01 |
勐海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勐海县茶业协会 |
勐海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勐海县茶业协会,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普洱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勐海茶业有限责任公司,勐海县云茶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勐海宝和祥茶业有限公司,勐海雨林古茶坊茶叶有限责任公司,勐海七彩云南茶厂有限公司
|
浦绍柳、王小鹏、李文华、汤凯琳、燕勇、赵月凤、罗祥辉、郑鲁。 |
有效 |
|||
2、代表性专著、论文 |
||||||||||||
序号 |
专著、论文名称 |
刊名、出版社 |
专著主编、论文作者 |
刊期、刊号 |
页码 |
|||||||
1 |
云南茶树遗传资源卷·贰 |
云南出版集团公司,云南科技出版社 |
刘本英,李友勇,何青元 |
ISBN978-7-5587-2663-7,2020.2 |
200千字
|
|||||||
2 |
茶树栽培学 |
云南出版集团公司,云南科技出版社 |
周红杰,李亚莉 |
ISBN978-7-5587-0859-6,2018.3 |
200千字 |
|||||||
3 |
Domestication Origin and Breeding History of the Tea Plant (Camellia sinensis ) in China and India Based on Nuclear Microsatellites and cp DNA Sequence Data
|
Frontiers in Plant Science |
Muditha K. Meegahakumbura,Moses C. Wambulwa, Miao-Miao Li , Kishore K. Thapa, Yong-Shuai Sun, Michael Möller , Jian-Chu Xu, Jun-Bo Yang, Jie Liu, Ben-Ying Liu, De-Zhu Li * and Lian-Ming Gao*
|
January 2018︱Volume 8︱Article 2270 |
1-12 |
|||||||
4 |
Indications for Three Independent Domestication Events for the Tea Plant (Camellia sinensis (L.) O. Kuntze) and New Insights into the Origin of Tea Germplasm in China and India Revealed by Nuclear Microsatellites
|
PLOS ONE |
M. K. Meegahakumbura, M. C. Wambulwa, K. K. Thapa, M. M. Li, M. Möller, J. C. Xu, J. B. Yang, B. Y. Liu, S. Ranjitkar, J. Liu1, D. Z. Li*, L. M. Gao1*
|
PLOS ONE︱DOI:10.1371/joumal.pone.0155369 May 24.2016 |
1-14 |
|||||||
5 |
Microsatellite markers from tea plant expressed sequence tags (ESTs) and their applicability for cross-species/genera amplifification and genetic mapping
|
Scientia Horticulturae
|
Jian-Qiang Ma, Chun-Lei Ma, Ming-Zhe Yao, Ji-Qiang Jin, Zhi-Lan Wang, Xin-Chao Wang, Liang Chen*
|
Scientia Horticulturae 134 (2012)
|
167-175 |
|||||||
6 |
Diversity distribution and population structure of tea germplasms in China revealed by EST-SSR markers |
Tree Genetics & Genomes
|
Ming-Zhe Yao , Chun-Lei Ma , Ting-Ting Qiao , Ji-Qiang Jin ,Liang Chen |
Genomes (2012) 8
|
205–220
|
|||||||
7 |
云南白莺山地区茶树遗传多样性研究 |
茶叶科学 |
毛娟,江鸿键,李崇兴,马建强*,陈亮* |
2018.38(1) |
69-77 |
|||||||
8 |
植物新品种茶树云茶香1号的选育 |
陕西农业科学 |
包云秀,田易萍,梁名志,陈春林,邓少春,刘本英*,徐丕忠,李云娜 |
2019,65(11) |
17-18 |
|||||||
9 |
红芽直立茶紫色叶形成机制的转录组分析 |
茶叶通讯 |
刘悦,曲浩,李友勇,段志芬,杨盛美,尚卫琼,矣兵,杨兴荣,孙雪梅,刘本英* |
2019,46(4) |
409-418 |
|||||||
10 |
云南古茶树(园)遗传多样性的 ISSR 分析 |
茶叶科学 |
季鹏章,张俊*,王平盛,黄兴奇*,许玫,唐一春,梁名志 |
2007,27(4) |
271-279 |
主要完成人:
主要完成人 |
工作单位 |
对本项目贡献 |
刘本英 |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
负责茶树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鉴定评价工作对成果创新点一作出了学术贡献。出版专著2,发表论文2篇,获得3个软著权 |
包云秀 |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
参与育种性状评价,筛选优异的种质材料的工作,对成果创新点四作出了学术贡献,参与发表相关论文10篇,获得授权专利4件 |
李友勇 |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
参与茶树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及鉴定评价工作,对成果创新点一作出了学术贡献。参与出版专著1部。 |
段志芬 |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
参与收集资源,使资源保存数量从607份增加到3485份,建成了世界最大的国家种质大叶茶树资源圃。对成果创新点一作出了学术贡献。参与出版专著1部,发表论文2篇,获得专利3件 |
宋维希 |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
对成果创新点1:“通过国内外广泛收集资源,使资源保存数量从607份增加到3485份。”作出了学术贡献。获得植物新品种权2件,发表论文6篇。 |
杨盛美 |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
参与国家种质大叶茶树资源圃的创建工作。对成果创新点一作出了学术贡献。获得专利2件,发表论文7篇。 |
姚明哲 |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
利用DNA分子标记系统分析比较了云南茶树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从基因组水平上阐明了云南茶树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和群体结构,对成果创新点二作出了学术贡献。发表1篇文章 |
周红杰 |
云南农业大学 |
参与收集资源,使资源保存数量从607份增加到3485份,建成了世界最大的国家种质大叶茶树资源圃工作,对创新点一作出了学术贡献。发表文章2篇,出版专著5部 |
高连明 |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
利用核基因组卫星标记开展茶树栽培驯化起源研究,对成果创新点二作出了学术贡献。发表论文2篇, |
陈春林 |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
负责茶组植物不同茶种间杂交技术体系,培育不同茶种优异性状的优良创新种质。对成果创新点四作出了学术贡献,表论文2篇。 |
马伟 |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 |
主要参与优异茶树种质利用方面研究与成果示范应用,对创新点四作出了贡献,发表相关论文1篇,参与获得授权专利2件。 |
季鹏章 |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
利用新开发的DNA分子标记比较云南、广西等省区茶树种质资源的基因多样性,发现了云南茶树资源具有遗传多样性水平高,稀有基因点位频率高及群体结构独特等特点,对成果创新点二作出了学术贡献。发表论文19篇。 |
田易萍 |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
参与育种性状评价,筛选优异的种质材料的工作,对成果创新点四作出了学术贡献。获得1件品种权。 |
马建强 |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
完善茶树种质资源扦插扩繁技术和种子保存方法。对成果创新点四作出了学术贡献。发表3篇论文。 |
马春雷 |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
利用DNA分子标记系统分析比较了云南茶树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从基因组水平上阐明了云南茶树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和群体结构,对成果创新点二作出了学术贡献。 |
李亚莉 |
云南农业大学 |
开展茶树种质资源鉴定评价,供亲本创新及品种培育利用,对成果创新点四作出了学术贡献。发表论文2篇,参与出版专著5部。 |
王平盛 |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
参与征集引进分散在国内各地的资源,使茶树资源得到了集中保护工作,对成果创新点一作出了学术贡献 |
许 玫 |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
参与茶树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与鉴定评价,筛选出优异资源。对成果创新点一作出了学术贡献, |
孙雪梅 |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
参与茶树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对成果创新点一作出了学术贡献。获得专利3件,发表论文4篇。 |
浦绍柳 |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
参与茶树野生种质资源属内种间杂交和属间远缘杂交的工作,对成果创新点四作出了学术贡献。参与制定了5个标准,获得专利2个,发表文章11篇。 |
唐一春 |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
参与紫娟茶全基因组、转录组、茶叶发育和茶叶风味等多角度的大数据比较分析工作,对成果创新点三作出了学术贡献。参与获得专利2件。 |
陈林波 |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
负责对特色茶资源品种“紫娟”进行了全基因组、转录组、茶叶发育和茶叶风味物质的大数据比较分析。对成果创新点三作出了学术贡献。发表论文2篇。 |
邓少春 |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
参与对茶树种质资源农艺性状、生化成分和加工品质的鉴定评价工作对成果创新点四作出了学术贡献。发表论文7篇。 |
何青元 |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
参与对茶树种质资源的抗寒性,抗病虫性的评价鉴定工作,对成果创新点四作出了学术贡献。参与出版专著1部。 |
梁名志 |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
参与对特色茶资源品种“紫娟”进行了全基因组、转录组、茶叶发育和茶叶风味物质的大数据比较分析。对成果创新点三作出了学术贡献。 |
汪云刚 |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
参与对茶树种质资源的抗寒性,抗病虫性的评价鉴定工作,对成果创新点四作出了学术贡献。 |
徐丕忠 |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
参与育种性状评价,筛选优异的种质材料的工作,对成果创新点四作出了学术贡献。 |
尚卫琼 |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
参与收集资源,使资源保存数量从607份增加到3485份,建成了世界最大的国家种质大叶茶树资源圃的工作。对成果创新点一作出了学术贡献。获得专利1件,发表论文3篇。 |
马 玲 |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
参与茶树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工作,对成果创新点一作出了学术贡献。获得专利1件,发表论文3篇。 |
伍岗 |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
参与茶树种质资源加工品质的鉴定评价工作,对成果创新点四作出了学术贡献。获得专利1件,发表论文1篇。 |
主要完成单位:
主要完成单位 |
对本项目贡献 |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为“国家大茶资源圃创建及优异种质创新利用”项目在人才团队、资源及经费等方面提供了大力支持。组建了一支专业水平较高、人员稳定的科技力量。在资源提供方面,为项目组无偿提供实验所需的茶试样以及实验室使用。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作为项目依托单位,为“国家大茶资源圃创建及优异种质创新利用”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了人才队伍、平台资源、管理保障、科研项目等各方面最大支持和有力保障。
|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
利用DNA分子标记系统分析比较了云南茶树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从基因组水平上阐明了云南茶树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和群体结构。新开发480个SSR标记和6040个SNP标记,利用分子标记比较了云南与广西、四川、贵州等13个省区茶树种质资源的基因多样性,发现了云南茶树资源的遗传多样性水平高、稀有基因位点频率高及群体结构独特等特点。发表相关论文5篇,其中SCI收录4篇,中心核心期刊论文1篇。 |
云南农业大学 |
云南农业大学为“国家大茶资源圃创建及优异种质创新利用”项目顺利实施,在茶树资源研究、普洱茶研究、茶叶技术培训、产业技术服务等方面提供了专业化的师资力量和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出版专著4部,发表相关论文20篇,其中SCI收录1篇。 |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
利用分子标记技术,基于广泛的取样,阐明了我国大叶茶资源的起源演化关系以及云南茶树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和群体结构,首次揭示了中国的大叶茶(Camellia sinensis var. assamica)代表独立的遗传谱系,不同于印度的大叶茶。证明了云南是茶树种质资源多样性中心和大叶茶的起源与驯化中心;首次证明了山茶属茶组部分野生种参与了茶树的栽培与驯化,中国大叶茶是茶树品种选育具有重要价值的种质资源。 |
(三)
项目名称:水稻绿色轻简高效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提名者:西双版纳州科技局
提名等级:云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项目简介:水稻生产现代化的代表就是水稻生产的全程机械化。水稻生产的全程机械化主要包括水稻的机械化插秧与水稻的机械化收获,同时配以无人机绿色防控的航空植保服务,达到先进的水稻机械化生产技术。西双版纳州在2003年开始研究并推广水稻机械化插秧等技术,由于当时所育秧苗不够健壮、机插秧漏插率高、人工补秧耗时耗力、栽插过深等导致机插秧产量不高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普及。为了解决这些问题,2013年,针对农机机型,西双版纳州开始将机插秧重点放到农艺上,开展农艺农机技术结合,提高水稻机械化的相关技术水平,并开始推广。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2013年,针对农机机型,西双版纳州开始将机插秧重点放到农艺上,开展农艺农机技术结合,提高水稻机械化的相关技术水平,形成了一套水稻绿色轻简高效关键技术,经测产使用此技术的杂交稻亩产达到883.58千克,优质常规稻亩产达到696.15千克。
水稻绿色轻简高效关键技术主要分为三点,一是水稻育秧技术,其中包含育秧基质配制的创新、确定水稻育秧播种量多少、机插秧的秧苗管理技术;二是机插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其中包含犁耙与插秧机的机型选择、犁耙后田块泥浆沉淀技术、控制播种量提高机插质量的技术、机插密度的选择;三是施肥及管理技术,其中包含早稻机插低温栽培与施肥技术、使用微生物菌肥技术、移栽后的管理技术。
2019年-2021年,实施完成水稻绿色轻简高效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面积144.6万亩,共节本增效18750.9万元,其中累计新增产值628.8万元,省工省肥节本18122.1万元。整个西双版纳州插秧机拥有量位列全云南省第二,共111台,其中高速式插秧机50台,步进式插秧机56台,机型主要是东洋、久保田、碧浪、常发、洋马等;航空植保无人机50台,机型主要有大疆、极飞、极目、汉和等;烘干机198台,机型主要有三九、晨宇科技、中联谷王、等,年可烘干量50万吨以上;联合收割机1045台,机型主要有久保田、沃的、艾禾、洋马等,机收面积占水稻面积的80%;机器操作技术属于全省领先;从事机插秧合作社9个,机插面积10.62万亩;种植大户526户,机插面积8.86万亩;建有高速自动化播种流水线9套,集中育秧大棚44429平方米;共举办各种培训134期次9842人次,发放资料9220份。通过广泛、大量不同层次、不同方式的培训,改变了水稻传统生产模式,提高水稻生产规模化集约化程度,机械化生产大幅度降低劳动强度,解放了劳动力,增加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发展,对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建设和谐社会等发挥了巨大作用,利于边疆民族的团结、社会稳定和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代表性论文专著:
序号 |
论文专著名称 |
刊名 |
作者 |
年卷页码 |
发表时间 |
通讯作者 |
第一作者 |
国内作者 |
他引总次数 |
论文署名单位是否包含国外单位 |
知识产权是否归国内所有 |
1 |
赣优明占在云南勐海机插高产栽培技术 |
杂交水稻 |
岩三胆,汤国蓉,祁春,玉帅,江谷驰弘,肖云南,岩说 |
2019年第34卷第2期 |
2019/2/1 |
汤国蓉 |
岩三胆 |
岩三胆,汤国蓉,祁春,玉帅,江谷驰弘,肖云南,岩说 |
0 |
否 |
是 |
2 |
不同播种量对水稻机插秧秧苗素质和产量的影响 |
北京农业 |
肖云南,祁春,白秀兰,周外,玉帅,岩三胆,李芳,康二 |
2015年5月中旬刊 |
2015/5/15 |
肖云南 |
肖云南 |
肖云南,祁春,白秀兰,周外,玉帅,岩三胆,李芳,康二 |
8 |
否 |
是 |
3 |
机插水稻施用缓控释肥的效果 |
农家科技 |
岩三胆,高凡,祁春,汤国蓉,李胤 |
2014年12月下 |
2014/12/1 |
岩三胆 |
岩三胆 |
岩三胆,高凡,祁春,汤国蓉,李胤 |
0 |
否 |
是 |
4 |
机插水稻不同育秧营养土配方对秧苗素质影响的试验 |
农家科技 |
岩三胆,孙涛,玉帅,祁春,江谷驰弘 |
2018年总第563期 |
2018/5/5 |
岩三胆 |
岩三胆 |
岩三胆,孙涛,玉帅,祁春,江谷驰弘 |
0 |
否 |
是 |
5 |
西双版纳州水稻主导品种栽培技术模式图 |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
孙涛、岩三胆、朱二、程卯、丁海华、甘树仙、祁春、胡建、高凡、陈汉明、夏云泰、杨春道、玉帅、吴珠、陈学文、李江英、王春荣、邹玉梅、玉苏、李春艳、高超、谭策、陶学英、杨连芬、甲飘、胡国庆、杨海燕、岩说、陶焕 |
/ |
2020年6月 |
孙涛 |
孙涛、岩三胆 |
孙涛、岩三胆、朱二、程卯、丁海华、甘树仙、祁春、胡建、高凡、陈汉明、夏云泰、杨春道、玉帅、吴珠、陈学文、李江英、王春荣、邹玉梅、玉苏、李春艳、高超、谭策、陶学英、杨连芬、甲飘、胡国庆、杨海燕、岩说、陶焕 |
0 |
否 |
是 |
完成人和完成单位对项目的贡献情况
孙涛:项目主持人,负责项目的管理、组织、实施工作。
朱二:项目管理与实施。
岩三胆:项目管理与实施。
陈汉明:项目管理与实施。
王春荣:项目管理与实施。
李江英:项目管理与实施。
晓叁露:项目管理与实施。
第一完成单位: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农业科学研究所
2019-2021年,主持实施水稻绿色轻简高效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面积144.6万亩,示范区水稻的单产与上年相比均有较大幅度增加,增产作用十分明显,提高生产效率、节本增效、增加土地利用率、提高劳动者的综合素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起到良好的现实示范作用;通过广泛、大量、深入细致、不同层次、不同方式的培训,不仅提高科技人员业务水平和科技服务质量,还提升了大批农民种植水稻科技水平;减少了农药化肥施用量,减少了农业污染源,有机质不断提升,节能减排,使项目区生态环境、土壤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保障了水稻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生态安全。
第二完成单位: 勐海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为“水稻绿色轻简高效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参加单位。主要协助第一完成单位做好项目的实施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