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人民政府>>西双版纳州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窗口>>城乡建设管理>>
全面加快推进西双版纳新型城镇化建设
访问次数 : 发布时间 :2017-05-16
优化城镇体系 实施精细管理
全面加快推进西双版纳新型城镇化建设
--西双版纳州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主要做法及下步工作打算
在中共西双版纳州委、州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州围绕构建“1277”城镇体系,着力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提升城镇化质量、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推进产城融合发展,高标准规划、高起点建设、高强度投入、高要求管理、高水平经营,城镇集聚辐射带动能力逐步增强,全州城镇化率达45.17%。
一、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主要做法
(一)完善城镇体系结构
一是规划重点建设以1个中心城市(景洪)为核心,2个县城(勐海、勐腊县城)为纽带,7个生态旅游小镇(普文镇、勐罕镇、大渡岗乡、基诺乡、勐混镇、勐仑镇、易武乡)、7个口岸中心镇(磨憨镇、勐龙镇、打洛镇、勐遮镇、关累镇、勐捧镇、勐满镇)为支撑的“1277”城镇体系;二是着力培育以景洪城为中心,形成嘎洒、勐海、勐养、勐罕、景哈、勐仑“半小时旅居经济圈”;三是着力推动以景洪城中心城市为第一层次,勐海、勐腊县城为第二层次,勐罕、勐龙、勐遮、打洛、勐混、勐仑、勐捧、磨憨为第三层次,普文、勐养、景哈、大渡岗、勐阿、勐满、关累、勐满、易武为第四层次的城镇化联动发展;四是促进产业发展与城镇发展互动。充分发挥城镇规划的引领导向作用,产业对城镇建设的支撑作用,城镇对产业发展的承载能力显著增强。景洪万达西双版纳国际度假区、告庄西双景,勐海勐巴拉、浩宇大城,勐腊冠城·榕树湾半岛酒店、茶马古源·水岸时光等旅游度假、康健养生、茶叶贸易、旅游地产产业的发展,促进特色城镇化与产业化良性互动、与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和稳增长、促就业良好局面的形成。
(二)推进市政设施建设
加快市政道路、供水、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燃气、公共绿地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公共服务水平不断增强,城镇功能和城乡人居环境不断改善。城镇发展带动了经济社会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了就业、住房、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不断完善,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城镇化质量和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成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引擎。全州城市(县城)用水普及率100%,污水处理率81.07%,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燃气普及率89.63%,绿化覆盖率45%。
(三)完善体制机制,提升城镇管理水平
一是制定出台了《西双版纳州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明晰了全州城镇发展定位和到2020年要实现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0%以上,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8%以上,基本实现全州城乡人口在城市、城镇和农村的合理分布;城镇布局聚集经济、人口能力明显增强;城镇规模结构更加完善,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更加突出;城镇体系结构进一步优化,城镇承载能力和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的目标。
二是注重特色,充分展现城镇建设风格。按照《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民族传统建筑保护条例》及实施办法,在城镇规划建设中突出“热、傣、水、边”地域特色,城镇建设充分彰显民族元素、文化元素、地域元素、山水元素、产业元素、生态元素,精心打造“热带雨林、和谐家园、避寒胜地、神秘风情”独特品牌,建设具有地域特点、民族特色、宜居宜业宜游的城镇。
三是实施“精细化”管理,全力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和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品位。有效整合现有城市管理力量,优化城市资源配置,明确城市精细化管理的目标、任务、措施和纪律,形成“事事有人管、样样有人抓”的分工协作机制。同时,做好全方位、多角度的广泛宣传发动,营造“人民城市人民管,管好城市为人民”的良好氛围。系统安排推进路面修善、路面保洁、绿化和灯光效果提升、施工扬尘、市场秩序和户外广告整治等工作,城市环境得到明显提升。
二、下步工作打算
(一)深入开展城市“四治三改一拆一清一增”行动,进一步提升人居环境和城镇集聚辐射带动能力
一是治理市容环境乱象。按照“健全机制、集中整治,条块结合、辖区负责,突出重点、全面覆盖”的原则,依法治理占道经营、乱摆乱放、乱贴乱画、乱吐乱扔、乱排乱倒、乱搭乱建等多年来积攒的城市乱象,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二是治理重点区域脏迹。全面开展车站码头、广场公园、旅游景区、公共厕所、饮食摊点、集贸市场、街巷院落、河道沟渠、建筑工地、城乡结合部等重点区域环境整治,创造干净卫生整洁的城市环境。
三是治理城市环境污染。以控制机动车污染和扬尘污染为重点,加强城市大气污染治理;以黑臭水体整治,污水配套管网建设,旅游景区、高速公路服务区和汽车客运站点污水治理为重点,加强城市水污染治理;以严格用地准入和减少生活垃圾污染为重点,加强城市土壤污染治理;以严控建筑施工噪声、交通噪声、商业及社会活动噪声为重点,加强城市噪音污染治理。
四是治理城市交通拥堵。着力整治城市交通拥堵,加强动静态城市交通秩序管理,加强车辆分流和交通疏导,综合治理交通违法行为,规范对电动摩托车、老年人代步车等无证照非机动车辆的管理。优化城市路网结构,打通“丁字路、断头路”等城市交通梗阻。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倡导绿色出行。加强停车场设施规划建设,科学制定车位配建标准,盘活单位、小区、道路、公共区域等可利用的存量停车资源。
五是改造旧住宅区。结合城镇棚户区改造、地下综合管廊和海绵城市建设,加大城市供排水、燃气、电力、通信、网络、道路、停车场等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按照提升绿化景观、提高停车位配比、实施规范管理、提升人居环境等要求,对符合拆迁条件的旧住宅区进行改造。
六是改造旧厂区。结合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对需要改变用途的旧厂区,以及土地利用效率低、不符合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要求的工业厂房,采取集中拆除、腾笼盘活、关停收回等方式进行整治,引进高端服务业和新型商业企业,或改建为公园绿地。
七是改造城中村。在保护好古建筑、历史街区和特色风格建筑的基础上,按照城市总体规划,结合旧城区改造和城镇棚户区改造,对具备拆迁条件的城中村进行拆除改造,对不具备拆迁条件的城中村和城郊结合部村寨进行环境整治。
八是依法拆除违法违规建筑。按照“杜绝增量、消化存量、建立机制、确保长效”的目标,采取分时、分区、分类、分期的方式,抓重点,“下猛药”,依法重点整治未经规划建设许可,未批先建、批后加建以及侵占道路、河道、绿地、广场等“占天占地”“长高长胖”的违法违规建筑,坚决治理“握手楼”、“阴沟楼”、“花脸楼”等乱象,坚决拆除临街私搭乱建的违法违规建筑。
九是严格清理违法违规出租占用土地。制定规划、完善政策,下重手、出重拳,全面清理城乡违法出租占用土地、擅自改变土地用途等乱象。
十是切实增加城市绿化面积。因地制宜利用城市空间开展增绿、建绿工程,加强面山绿化,推广立体绿化,广泛种植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的乡土树种及珍贵树种,提升绿化品质和景观水平。保护好城市的山水林田湖等生态细胞,大幅增加城市绿地面积,提高建成区绿地率、绿视率、绿化覆盖率和人均公园绿地面积。
(二)着力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和海绵城市建设,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城镇化发展质量
加快城市地下综合管廊规划和海绵城市规划,着力推进我州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和海绵城市建设,解决反复开挖路面、架空线网密集、管线事故频发、城市内涝等问题,保障城市安全、完善城市功能、美化城市景观、促进城市集约高效和转型发展,提高城市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城镇化发展质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加强地下综合管廊和海绵城市工程建设项目落实情况的跟踪检查,确保地下综合管廊和海绵城市建设工程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审查、同时施工、同时验收。
(三)推进“厕所革命”,提升城镇文明程度
按照“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干净无味、实用免费、管理有效”的要求,通过新建一批、改建一批、提升一批工程,大力推进城镇无害化公厕建设,办好改善民生的每一件事,完善政府公共服务设施,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和文明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