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洪市纳板河下寨:农旅融合结硕果

来源 :西双版纳州搬迁安置办公室 访问次数 : 发布时间 :2023-01-24

近年来,在“龙头企业+村集体+基地+移民”产业发展模式下,景洪市嘎洒街道曼点村委会纳板河下寨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精品移民村,当地勾勒出一幅美丽乡村建设与生态农业观光旅游深度融合的优美画卷。

打造美丽移民村这篇文章

纳板河下寨属于景洪水电站库区移民新村距景洪市区约22公里,位于水电站库区岸边,主体民族哈尼族。全村共有56178人,其中移民人口149人。在搬迁前,该村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群众行路难、就医难、饮水难,村民住的是简易土基房、木板房,产业结构单一、收入来源少

景洪市搬迁安置办在深入调研基础上,按照“特色产业引领、村庄环境彰显、社会管理创新、综合扶持推进”的思路,对纳板河下寨进行全方位扶持建设。从村庄基础设施入手,以改善移民村生产生活条件为核心,科学规划,严密组织,精心实施,努力打造“美丽移民村”和乡村旅游。 先后争取帮扶资金3000余万元,硬化纳板河下寨的水泥路14公里建设完成供电、供水、村内美化亮化、排污排水、垃圾处理池、农家乐、观景台、观光道、水果鲜花观赏区、露营基地、码头及游轮乘览观光等产业扶持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使纳板河下寨成为市民节假日休闲、康养打卡地。

拓宽村民增收渠道

摘掉“穷帽”、拔掉“穷根”,让大家的日子有奔头,让腰里的钱包鼓起来,是移民新村的治理之本。纳板河下寨产业结构单一,移民群众收入来源少成为了制约致富发展的主要瓶颈针对这一实际情况,景洪市搬迁安置办围绕“如何扶、扶什么”的问题进行梳理和论证,想方设法谋划产业发展之路,积极引进龙头企业,利用土地流转、租赁、承包、联合开发、资产入股等形式盘活集体资产,引导移民资金、项目、土地和各类资源入股,走“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股权、移民有股份”的发展路子,推进乡村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有效将绿水青山转化成了金山银山。

厘清移民发展思路

移民后是补血,不仅要完成“输血”任务,更要提升“造血”功能,景洪市搬迁安置办立足从“特色”上找出路、做文章,积极探索移民产业发展新路径,主动改、加快转,长远谋划后扶特色项目走“生态保护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特色发展道路

打造“农旅”体验品牌。充分利用弃割橡胶树开展体验式旅游项目。在每年5至7月蜂起蜜涌时节,开发体验式采蜜项目,让游客穿上蜂衣,在蜂农指导下体验采蜜摇蜜灌蜜等过程,不仅提高纳板河下寨的知名度和蜂产品影响力,也有效带动移民群众增收致富。

开发“乡村民宿+江景观光游+林中徒步新业态。做好闲置住宅资源的深度挖掘,对居民的房屋质量、接待能力等做深度调研,对有经营意愿居民开展专业培训,打造出几个具有示范引领的改造样板民宿,并逐渐形成民宿群落。打造澜沧江景观游,开发游轮观光,吸引游客游览两岸原始自然美景。依托天然林、果园、胶园让游客体验在林中漫步园中采果、享受天然氧吧、回归自然、人与自然的亲密问候。同时,守住乡村文化根脉,引导做好民宿衍生产品和衍生服务,挖掘传统手工艺、农耕习俗、民族文化等资源,使民宿成为“有温度的住宿”,推动纳板河下寨乡村游由“平价游”向“高端游”转型,让移民群众吃上“文旅产业饭”。

移民新村新样貌

通过美丽移民村项目建设,2021年,纳板河下寨集体经济达5.6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万元,同比2019年集体经济收入增加25%,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14.6%如今的纳板河下寨,家家户户建盖了新房,房前屋后种满了芒果、坚果等村内道路平整宽阔,人居环境不断提升,促进了移民生活方式的根本转变,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种养殖规模不断扩大,观光游客不断攀升。

2019年开业以来,企业和村集体共同打造的农家乐客栈“江畔缘山庄”,接待游客人数达到了6万余人。新建的梅花鹿特色生态养殖基地,梅花鹿存栏量达到了20只,正逐步迈入发展快车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