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人民政府>>西双版纳州教育体育局窗口>>政务信息公开>>法律法规和文件>>
西双版纳州关于农村综合初中改革试点实施意见
来源 :西双版纳州教育体育局 访问次数 : 发布时间 :2008-10-24
西双版纳州关于农村综合初中改革试点
实 施 意 见
农村教育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重要作用。发展农村教育,办好农村学校,是满足广大农村人口学习需求,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关键。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为切实有效地推进农村教育的全面发展,特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实施农村综合初中改革的基本思路
1、培养目标
面向21世纪,农村初中既要为上级学校输送合格人才,又要对难以升学和不愿升学的学生实施文化课与职业技术课教育,即由单纯升学教育为主向服务于当地经济建设需要转变,同时兼顾升学的需要。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使升学的有希望,就业的有本领、能致富。
2、办学模式
实现上述目标,我州农村综合初中教育应该形成基础教育与初等职业技术教育相互沟通,相互渗透的办学模式。结合我州实际,可试行两种模式:一是初级中学校内传统的三年制普通初中班与综合初中班并存。普通初中班严格执行国家“九义”课程方案,使用统一教材,重点为上一级学校培养输送合格新生。综合初中班实行“2+1”或“2.5+0.5”教学模式,即普通初中班初二后分流出来的学生在继续学习普通初中基础学科知识基础的同时,进行一个学年或半年的初等职业技术教育,学习专业技能知识,为当地农村经济建设培养实用型初级人才。二是实行“3+1”或“3+0.5”教学模式,即在独立设置、基本具备条件的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或职校开办初中后职业教育班,农村学生在学完三年初中文化基础课程后,再学习一年或半年的专业技术知识。形成以农村成人教育为依托,以普通教育为基础的初等职业技术教育办学格局。两种办学模式均做到教育规划统一制定,教育经费统一安排,教师统一调配、专兼结合,教育资源共享,合理调整教育结构,使不能升学的学生接受初等职业技术教育,使农村教育更好地为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3、课程结构
综合初中班的课程分为两类:一是文化基础课。文化基础课包括思想政治、语文、数学、外语、化学、物理、生物、历史、地理、体育、音乐、美术等12门学科,以国家课程计划和各种教学课程为基础,删减部分教学内容,适当降低教学要求。二是专业技能课。专业技能课包括种植基础、养殖基础、农村家庭医疗卫生、机电修理、裁缝、理发、烹调、庭院经济、建筑、农机使用与维修、家政服务等,其中种植、养殖为必修课程,其他技术课由各学校根据当地生产生活实际自行选定3—5门。
4、教学形式
除文化课和一些专业的理论课主要在课堂上讲授以外,要充分利用我州已建立的远程教育卫星网络进行教学,以及通过参加见习和实地操作等直观性、操作性较强的形式教学。学校要充分利用劳动生产基地和成人技校、职校的实验示范基地,并与周围农村种植、养殖专业户挂起钩来,让学生在参加劳动生产过程中接受技能教育。
5、考核办法
综合班学生学习成绩的考核应充分体现实用性特点,做到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相结合、书面考核和实际操作考核相结合。
职业技术课的考核,一般应由学校命题,基础知识占30%,实践操作占70%,原则上学完一门考核一门。
综合班学生学习期满经考核评定,凡操作合格、各科考试及格者,由县教育局颁发《职业技术培训合格证》和《九年义务教育证书》,县(市)农业局颁发《绿色证书》。
二、实施农村综合初中改革需解决的问题
1、明确农村教育的服务方向
推进我州农村综合初中改革就是要为农村培养有文化、懂技术、有创业精神的新型劳动者探索一条有效途径。对此,必须形成高度共识。
2、建立组织机构
成立“西双版纳州人民政府农村综合初中改革领导小组”,组长由分管教育的副州长担任,副组长由州教育局、州农业局、州科技局局长担任,办公室设在州教育局。各县(市)人民政府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
3、保障经费
农村基础教育是社会公益事业,各级政府要按照公共财政体制的要求,加大公共服务支出,将农村基础教育纳入公共财政支出范畴并优先予以保证。州、县(市)政府要为农村综合初中改革积极筹集资金,按每生每年不低于20元划拨专门用于农村中学职业技术教育的经费,经费实行专项管理使用。
4、建立劳动生产基地
劳动生产基地是进行农职业技术教育的必备条件,这是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实行“农科教结合”和“三教统筹”的有效途径。通过建立劳动生产基地,开展勤工俭学,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改善学生的生活条件,使学生掌握较为熟练的劳动技能。农村中学所属地的乡(镇)政府要根据学校的实际需要,帮助学校就近建立劳动生产基地,一般按每班不低于1.5亩划拨土地,作为农村综合初中班开展职业技术教育和劳动生产的实践基地;或实行学校与附近村寨农户相结合,利用农户的生产资料开展种植、养殖等专业技术课程教学,把教学与农户劳动生产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要将建立劳动生产基地的工作情况纳入乡(镇)政府领导考核的重要指标。
5、管理创新
在教育行政部门指导下,学校可按“一所学校,两种办学模式,一套班子,领导分工管理”的办法进行管理。学校分流编班严格按照“学生申请,家长同意,学校批准”的程序进行,严禁强行分班或强迫中差生到综合班。综合班学生的学籍管理,仍按现行普通初中管理办法执行。综合班的学生名册,每年学年初、学年末上报县(市)教育局备查。总之,学校管理要随着办学形式的变化有所创新。
6、教材选用
农村综合初中班教材应在各县(市)教育行政部门指导下选用,根据实际情况,采用“改”、“引”、“编”等办法来解决,也可选用州教育研究所组织编写的《西双版纳农村实用技术》。教材费用由“农村中小学两免一补”经费解决。
7、师资培训
综合班的文化课主要由中学教师承担,专业课一部分可由学校教师通过培训或自学进修后兼任,也可适当聘请当地的农科人员及生产第一线有实践经验的技术骨干人员从事教学指导。学校要积极组织培训,提高教师专业技能,同时要支持教师参加农业院校的学习培训和科研活动,提高教师水平。农科技部门要承担农村综合初中班的教师培训任务,利用假期为学校教师举办相关的技术培训班,提高他们的农科技术知识水平和能力。
8、评价机制
实行农村综合初中改革,如果仍继续沿用单纯的教学成绩及升学率评价教师工作实效已不符合实际,因此各县(市)教育部门必须建立新的评价机制。州教育局应对农村中学由单师型向双师型转轨的教师在晋升专业技术职务、评定先进等方面给予政策上的倾斜。
9、关于试点校的选设
西双版纳农村教育经济承受能力弱、教育基础设施落后。因此,推进农村综合初中改革必须树立科学发展观,按照“总体规划,先行试点,重点突破,分步实施”的原则推进。各县(市)教育局可在已实现“普九”的乡(镇)选取1—2所中学作为试点学校。乡镇分管教育的书记、乡镇长要亲自抓好此项工作。
推进我州农村综合初中改革是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各级政府部门应予高度重视。农业、科技、教育等部门要在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共同合作,相互沟通,有效统筹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资源,构建具有实效的农村教育培训网络和科技推广网络,使教育真正为“三农”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