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人民政府>>西双版纳州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窗口>>综合经济>>
扎实做好“十四五”规划《纲要》编制工作推进全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作者 :综合科 来源 :西双版纳州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访问次数 : 发布时间 :2020-11-09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吹响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冲锋号角,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强烈的历史担当,为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凝心聚力、共同奋斗指明了前进方向,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
州发展改革委作为全州宏观管理和经济综合协调部门,必须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上来,把行动统一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扎实做好“十四五”规划《纲要》编制工作,将五中全会提出的“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贯穿《纲要》始终,科学确定“十四五”时期的主要目标指标,研究细化重点任务和重大举措,谋划一批强基础、增功能、利长远的重大工程项目。充分发挥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推动全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奠定坚实基础。
一、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方面
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遵循“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总体思路,围绕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面向东南亚重要枢纽”目标任务,强化我州优势产业领先地位,抓紧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定不移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和深化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内涵,继续丰富和延伸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外延。到2025年,全州现代化产业体系骨架基本形成,旅游文化业、健康服务业万亿级、千亿级支柱产业在全州经济发展中的支撑地位全面确立,特色生态农业、金融服务业等百亿级优势产业培育取得突破性进展。到2030年,基本形成符合西双版纳实际、时代特征,特色鲜明、技术先进、绿色安全、迭代发展的西双版纳现代化产业体系。到2035年,西双版纳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取得决定性进展,辐射东南亚的现代化产业强州地位基本确立。
一是做优做强旅游文化业。以建设世界旅游名城为目标,抢抓国家加大文化旅游领域投资的重大机遇,主动融入省大滇西旅游环线建设大局,积极开展西南环线规划建设,重点以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为核心,丰富旅游新内涵,培育旅游新业态,形成旅游新优势,推动西双版纳“旅游革命”,着力提升我州旅游文化业的国际化、高端化、特色化、智慧化水平,到2035年成为全国旅游文化业发展领先地区、世界旅游文化重要目的地。
二是做大做活健康服务业。充分发挥我州生态资源、生物资源、区位条件等优势,促进医疗与养生融合、医疗与旅游融合、互联网与健康融合、体育与健康生活方式融合,促进医疗服务高质量发展。到2035年成为服务全省、辐射东南亚的健康服务产业集聚区和世界一流的健康生活目的地。
三是做新做特绿色制造业。聚焦粮胶糖茶牛等重点领域和重点市场,在稳定规模化种养基地的基础上,加快载体和平台建设,集中力量建好现代农业产业园、科技园、创业园,加快发展优势传统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开发各类保健饮品、健康食品等产品,推动优质农产品集群发展、集约发展,着力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
二、关于“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方面
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是应对复杂多变国际环境的“稳定器”,也是培育新动能新经济的“助推器”。我们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培育完整内需体系,促消费提质扩容,扩投资精准发力,既满足刚需、消费升级等多层次需求,也要实现居民、企业、产业等各领域需求;促进供需两端良性互动,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通过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不断优化营商环境,破除“中梗阻”,畅通“微循环”,让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更多依托国内市场。只有做好“双循环”,才能为西双版纳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更强的发展动力。因此,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不是闭门造车,也不是弱化国际市场的单循环,而是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中更好地推动“国内大循环”。对外开放始终是推动西双版纳州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推动建设开放型经济,是我州建设面向东南亚重要枢纽的重大举措。
一是构建沿边开发开放新格局。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和沿边开发开放战略,着力推动中老、中缅、中老泰经济走廊建设,积极推进“四国九方”机制向“五国十一方”机制发展,不断丰富“西双版纳边境贸易旅游交易会”和“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国家文化艺术节”多边外交内涵,建立健全与周边国家共同应对突发重大疫情联防联控工作机制,主动参与国际贸易陆海新通道建设。依托勐腊(磨憨)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和中国老挝磨憨—磨丁经济合作区两个国家级园区,进一步加大对外开发开放力度,推进对外贸易转型升级,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合作交流。到2025年,把勐腊(磨憨)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建设成为中老战略合作的重要平台、联通我国与中南半岛各国的综合性交通枢纽、沿边地区重要经济增长极、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睦邻安邻富邻的示范区;把中老合作区建设成为中老战略友好合作示范区、中国与东盟深化合作区先行区、边境地区发展样板区。
二是完善现代基础设施体系。加快推进综合交通、水利、能源、信息、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构筑互联互通、功能完备、高效安全、智能绿色、保障有力的现代基础设施网络体系,为全州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交通网络方面,抢抓国家基础设施领域补短板的有利时机,统筹推进公路、铁路、水运、航空、城市轨道交通等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全力推进出境入州的重要通道建设,构建横穿东西、纵贯南北、内畅外通、连接东南亚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水网方面,建设一批大中型水库,加快干流和支流水资源开发利用,改善城乡供水结构,加强城镇污水处理网建设,形成多源互补、区域互济的供水安全保障体系,提高城乡供水保障率。绿色能源网方面,推进澜沧江流域水电资源开发,科学有序发展风电、水电、生物质能、光伏发电等绿色新能源,完善天然气、水电产供销体系建设,提升能源储备能力、供应能力。优化电力配置,完善主网结构,提高电网的供电可靠性和供电能力。综合物流网方面,依托西双版纳(磨憨)陆上边境口岸型国家物流枢纽,快速推进物流园区建设,完善物流支撑体系,推进物流、产业、市场的联合,加快物流中心、分拨中心、配送终端的联网,实现对外集输与对内集配的联动。新型基础设施方面,加快“数字西双版纳”和“智慧城市”建设,推进全州市县光网建设,推进5G、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数据应用能力,加快电子政务发展。做好新基建项目谋划储备工作。从“推进农业、能源产业、健康生活、制造业、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数字化”等方面,以及“智慧能源、智慧政务、智慧旅游、智慧交通、数字农业、数字林业、数字生态环境、数字医疗”等方向上,扎实开展项目谋划和包装工作。目前,全州已经谋划储备86个新基建项目。下步将围绕长远发展需要,加大在西双版纳区域内的5G基础网络投资和建设,同时做好重点项目前期工作,加快在建项目进度,优化项目服务,强化项目审批、用地、融资等要素保障,确保项目尽早落地实施,推动物联网、5G网络、无线城市等5G多领域合作,满足本地数字化应用需求,努力建成“数字化、环保化、集约化、网络化、智慧化、安全化”的5G数字城市产业生态体系。
三、关于“全面深化改革,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围绕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推进重点领域改革,以改革突破推动扩大开放,以改革红利增强发展动力,坚决破除阻碍西双版纳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
一是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营造支持非公有制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制度环境,保障各类市场主体依法平等享有各项权益,为市场主体提供高效、便捷的维权服务,开展营商环境评价,建立健全营商环境投诉举报回应制度,健全完善以市场主体和社会公众满意度为导向的营商环境“红黑牌”评价制度,切实发挥营商环境评价的引领和督促作用。
二是转变政府职能。围绕推动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协调推动解决转变政府职能的重点难点问题,更大限度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创新行政管理和服务方式。
三是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推动各种所有制经济健康发展,最大程度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推动民营经济加快发展,持续深化国企改革,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弘扬企业家精神。
四是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大力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通过特许经营、政府购买服务、股权合作等方式,全面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优化政府投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