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人民政府>>西双版纳州地震局窗口>>规划和总结>>
西双版纳州地震局局长马正云解读《西双版纳州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
来源 :西双版纳州地震局 访问次数 : 发布时间 :2022-07-19
《西双版纳州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已经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为进一步扩大社会知晓,促进规划执行和落实,现对《规划》有关要点解读如下:
一、《规划》出台背景是什么?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第一个五年,是谱写西双版纳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的关键开端。防震减灾是国家防灾减灾救灾和应急管理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总体安全,事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事关社会和谐稳定。制定并严格实施《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推进西双版纳新时代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建设,实现防震减灾高质量发展,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举措,是提高地震灾害风险防治能力的必由之路,是防范化解地震灾害风险的必然要求,是衡量各级党委政府领导力、执行力和社会动员力、凝聚力的重要方面,是西双版纳州综合防灾减灾救灾特别是防范自然灾害的首要内容。
西双版纳地处澜沧江流域末端、横断山脉余脉向东南延伸端,受新生代喜马拉雅造山运动的影响,地壳活跃度高,属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相互挤压的“印缅弧”地震多发区的中国南北地震断裂带上,构造地震频发,地震灾害风险较大,1941年以来州内及周边地区7.0级以上的地震就发生了3次。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决策部署,践行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提高自然灾害防治能力等系列重要论述、批示指示精神,提高全社会抵御地震灾害的综合能力,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有效防范化解重大地震灾害风险,加快推进新时代西双版纳州防震减灾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意见》《云南省防震减灾条例》《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国务院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工作意见的实施意见》《云南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新时代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纲要(2019—2035年)》《云南省防震减灾“十四五”规划》《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0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法律法规及政策文件精神,结合西双版纳实际编制规划。
二、《规划》任务目标是什么?
《规划》既是“十四五”全州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的引领蓝图,也是未来五年实施防震减灾重点项目建设的前提保障,更是地震部门履行防震减灾法定职责的重要体现。
《规划》对要实现的目标进行量化,提出到2025年,初步形成以监测智能、防治精细、服务高效、技术先进、管理科学为标志的新时代西双版纳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体系,地震监测预报预警、地震灾害风险防治、防震减灾公共服务和地震应急救援保障能力显著提高,地震预报预警工作取得新突破,地震科技和地震灾害防御水平明显提升,高质量防震减灾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成,社会公众防震减灾素质进一步提升,“防大震、减大灾,抗大震、救大灾”服务能力明显增强,保障西双版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更加有力。
三、《规划》主要有哪些内容?
从《规划》的框架看,全文共5章。第一章简要回顾“十三五”时期发展成效、分析“十四五”时期面临的形势及主要问题;第二章阐明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第三章阐述“十四五”时期的主要任务,分为提升地震监测预报预警能力、提升地震灾害风险防治能力、提升防震减灾公共服务能力、提升地震应急服务能力、增强地震科技支撑、推进防震减灾信息化、加强防震减灾法治建设7项内容;第四章是重点项目计划,分为防震减灾智能化、地震监测站网升级、地震灾害风险调查和重点隐患排查示范、防震减灾公共服务能力提升、全民防震减灾意识与素质提升等5项工程;第五章是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主要阐述加强组织领导、健全投入机制、统筹协调发展、开展检查评估等。
四、涉及哪些范围?
全州行政区域。
五、执行标准是什么?
(一)地震监测预报预警能力方面
1.地震监测能力:全州域内地震监测能力达到1.4级,地震易发多发区域达到1.0级;建成覆盖所有乡镇(街道)的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骨干台网(平均台站间距小于10千米)。
2.地震基本参数速报时效:震后1分钟左右实现全州2.5级以上地震基本参数自动速报。
3.地震烈度速报时效:5分钟完成地震烈度初报,15分钟完成地震烈度速报。
4.地震预警信息发布时效:灾害性地震发生后10秒内为重点监视防御区提供地震预警信息。
5.地震预警公众覆盖率:重点地区公众覆盖率不低于80%,其他地区不低于60%。
6.地震预报准确率:全州6级地震超过70%发生在中长期地震重点危险区,力争作出有减灾实效的地震短临预报。
(二)地震灾害风险防治能力方面
1.风险调查和隐患排查覆盖率:3个县(市)、3个园区全覆盖
2.1:25万地震灾害风险区划图覆盖面积达100%
3.重点区域和重大工程设施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覆盖率达100%。
4.抗震设防要求标准:严格执行第五代地震动区划图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最新标准。即景洪市辖区为Ⅷ度以上设防、勐海县辖区为Ⅷ~Ⅸ度以上设防、勐腊县辖区为Ⅶ度以上设防。
(三)地震应急救援能力方面
1.地震应急预案修订完成率:州、县(市)、乡(镇/街道/农场)三级政府和州直各行业主管部门的地震应急预案修订率达100%,其他单位不低于95%。
2.地震应急响应保障水平:震后20分钟内提供快速评估结果,震后30分钟内提供地震趋势快速研判初步意见。
(四)防震减灾公共服务方面
1.公共服务事项:建设公众服务、行业专业服务、政府决策服务、专项服务4类公共服务产品链,建成防震减灾公共服务平台。
2.公众服务满意度:不低85分
3.公众具备防震减灾科学素质比例:不低于18%。
六、有哪些注意事项?
1.尽可能的兼顾融合各行业部门的既有规划,确保“全州一盘棋”“多规合一”“总体目标一致”,各有侧重,协调互补。
2.任何单位和个人根据地震预测资料和研究结果提出的地震预报意见,应当向抗震救灾指挥部书面报告,不得向社会散布。
七、《规划》有哪些关键词?
1.地震烈度:是指地面及房屋等建筑物遭受地震影响破坏的程度。
2.地震短期预报:是指对3个月内将要发生地震的时间、地点、震级的预报。
3.临震预报:是指对10日内将要发生地震的时间、地点、震级的预报。
4.地震预警:是指在破坏性地震发生以后,在某些区域可以利用“电磁波”抢在“地震波”到达之前发出避险警报信息,以减小相关区域的灾害损失。
5.地震活断层探测:是指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确定活断层准确空间位置及深部构造环境,获取其晚第四纪滑动类型、滑动速度、古地震事件、中强以上地震复发周期等参数的过程。
6.地震小区划:对某一特定区域范围内地震安全环境进行划分,预测这一范围内可能遭遇到的地震影响分布,包括设计地震动的参数分布和地震地质灾害的分布。
八、《规划》有哪些惠民利民措施?
(一)实施防震减灾智能化工程。建设全州全量的地震大数据资源平台,完善核心业务平台。积极推进西双版纳州防震减灾信息分中心建设,支撑核心业务运行与公共服务产品生成,保障安全可靠、动态持续的智慧服务。实施防震减灾社会服务互联互通对接工程,架通服务政府、行业和社会公众的信息桥梁,发挥区域骨干平台作用。
(二)实施地震监测站网升级工程。优化地震监测台网(站)布局,改善台站观测环境。迁建景洪测震台,建设景洪综合观测站,改扩建勐海观测井、勐遮水化站;建设一批边境地区地震监测台站;新建温泉流体观测网,逐步完善地震监测预报业务分析保障系统,提升地震监测预报预警核心业务处理能力,形成布局科学、技术先进、功能完备、流程集约、协同高效的地震监测台(站)网体系,实现地震观测的自动化、技术装备的现代化、业务应用的智能化。
(三)实施地震灾害风险调查和重点隐患排查示范工程。摸清地震灾害风险隐患底数,客观认识各地地震灾害风险水平,查明重点区域抗御地震灾害能力,为重点区域或重大工程实施提供科学合理的抗震设防与地震地质灾害防治依据。
(四)实施防震减灾公共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基于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技术,依托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建设成果和信息资源,构建面向各级党委政府的震前综合防御、震后应急响应、灾后恢复重建的全链条防震减灾决策服务体系,面向交通、水利、通信、能源、司法等重点或特殊领域的多元化防震减灾专业服务体系,面向社会公众的科普宣传基础设施建设、科普产品研发与宣传培训等防震减灾公共服务体系,面向重要活动、重大战略、国防安全等特殊需求,提供地震背景、应急处置措施、舆情监控等专项服务体系,建成防震减灾公共服务平台,逐渐实现防震减灾公共服务的集约化、便捷化、智能化。
(五)实施全民防震减灾意识与素质提升工程。加强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创建,加强省级、州级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专兼职科普员培养,实现县(市)级、州级示范学校科普辅导员全覆盖。积极推进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增建50个县级示范社区,增建20个州级示范社区,争取建设10个省级示范社区。
九、新旧政策有哪些差异?
面对国内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规划》守正创新,因时而动,顺势而进,该“新”则“新”,“新”出空间,“新”出活力,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树立地震灾害风险管理和综合减灾理念,科学认识和把握地震风险演变规律,加强地震灾害风险防治,坚持关口前移,重心下沉,全面提升地震灾害风险综合防范能力,最大限度减轻地震灾害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