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纳板河

——曼点有温养

作者 :汤黎 来源 :纳板河流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访问次数 : 发布时间 :2022-10-31

地处西双版纳州境内的纳板河流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第一个按小流域生物圈保护区理念规划建设的综合型自然保护区。区内自然条件复杂,立体气候明显,热量丰富,雨量充沛,为动植物的生存、繁衍提供了理想的场所。其天然的优势使它成为西双版纳生物多样性的一个典型缩影。而在这片青翠碧绿的背后,少不了护林员的悉心管护,他们对这片绿洲爱得深沉,用无声的坚韧守护着人民的绿色财富。今天,我们将为您讲述纳板河保护区曼点管理站护林员岩温养的故事。

在西双版纳有一句傣族谚语:“有林才有水、有水才有田、有田才有粮、有粮才有人”。生长于斯长于斯,一番水土养育了一方人,怀揣着对自然的热爱和向往,从军队退伍后,岩温养义无反顾地选择加入护林员的队伍,至今已有12个年头。

一个好兵,随时不忘军人作风与本色

退伍多年,岩温养始终保持着军人作风、坚持原则、坚守底线,军人作风与本色已经深深扎根在他的工作与生活中。军人作风造就了他极强的原则性,在保护区各项制度和法律面前,任何盗伐和盗猎、违规进入保护区等行为都得到有效制止。一次,他发现几名露营者偷偷进入保护区,在保护区内生火做饭和钓鱼,他马上前去制止,因为露营者中有亲朋好友,以都是熟人为由不听劝阻,岩温养坚持一视同仁以执行保护区制度为由,坚决不允许。类似的考验不止一次,正是因为一次次的锤炼,将他炼成了一个富有责任感和担当的钢铁护林员。

            

曼点管理站作为进入保护区的第一站,承担着守好保护区大门的重要责任,岩温养作为曼点管理站站长,身上的重担可想而知有多重。“服从命令、听从指挥,一切以工作为重”是他工作的原则。在重担和压力面前,他从不喊苦喊累,领导交给曼点管理站的任务,他总是能团结带领站点护林员准时保质保量完成,有时甚至超过预期。军人血性在他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多重多难多苦多累的活他都想方设法去干还抢着干。护林任务繁重且危险,队伍中时常有人打退堂鼓,但他从不退缩,还要常常给队员做思想工作。虽然年纪不大,护林员队伍中比他年长者多的是,但他常常充当队伍里的老大哥,给大家加油鼓气提士气,军歌就是最响亮的口号。巡护路上、森林防火宣传途中、疫源疫病监测过程中......常常能听到他那洪亮的嗓音在唱“团结就是力量,这力量是钢,这力量是铁......”“咱当兵的人,有啥不一样......”。谈起当兵生涯,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军队是个大熔炉,进去是铁,出来后就是钢”,而他也将军队纪律和军人作风融入到曼点管理站的日常管理中。为了锤炼护林队伍听指挥、守纪律的作风和不怕苦、不怕累的意志,自担任管理站站长以来,他先后组织了一系列繁重的训练任务。而这支护林队伍也一直实行“半军事化管理”,纪律严明且团结有力。

退伍不褪色,军人显本色是他工作的底色。5年的军旅岁月铸就了他迎难而上的决心和信心,绿色军装教会了他坚韧不拔的品德和风格,钢铁纪律锻造了他履职尽责的意识,他将把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继续用在纳板河保护区内的护林事业中,为守护绿水青山作出努力。

一片赤忱,用信仰展担当并度过苦寂

旁人每次问起他为何退伍后选择当个又苦又累又不赚钱的护林员,他总是说因为信仰,信仰的力量一直支撑他到现在。那他口中的信仰是什么呢?是他心中的这片绿洲,是生他养他的保护区,是纳板河长久以来的艰苦作风和优良传统。

“美丽的纳板河,就是我的家,山清水秀四季如画。这里没有忧愁,这里没有悲伤,只有幸福快乐的歌......”每次外出巡护,顺利完成工作返回途中,他总要唱起《美丽的纳板河》这首歌。他常说“我们都是纳板河的人,我们都是为了守护这片山清水秀之地,为了这片绿洲更好更绿”。这已经成为他工作的信仰,伴他度过护林岁月中的孤寂与苦难。

“一片丹心守绿意,初心不改护青山”是他从事护林工作的真实写照。

                    

护林工作是艰苦的。每隔几天,他就要把自己负责的林地全都巡查一遍,经常一天的行程达到几十公里,饿了就吃点自带的糯米饭,配上自己舂的辣椒,一口一口有辣才有滋味,渴了就喝点水,在他随身携带的军绿色挎包中,常常用军用水壶装满一瓶水放在里面,累了就坐在林中的空地处靠着大树休息一会。林中有时不见天日,一到下午三四点,挺拔向上的参天大树和藤条枝蔓将天空遮得严严实实,能看到一米阳光都觉得幸福。版纳是没有冬季的,常年四季都是温暖湿润的气候,巡护途中最难忍受的便是湿润林间攀附在藤条和绿叶中的蚂蟥和马鹿虱,这可是每位护林员巡护路上的噩梦。一趟巡护下来,手臂上腿上脖子间都会爬着成串的蚂蟥和马鹿虱,它们只有在吸饱血才会心甘情愿得从人身上下来,若强行拖拽可能会把马鹿虱的头部留在人身体里面,导致人体感染并持续发烧,几个月都好不了。

护林工作是危险的。作为护林员,片区巡护、制止偷砍盗猎、处理森林火情、宣传森林防火、监测动植物疫源疫病......都是常事,而这些常事背后也隐藏着危险。今年3月份的时候,岩温养参加了纳板河管理局组织的2天森林防火野外稽查巡护工作,对重点林区、重点火险区、坟山等高危地段进行了重点巡查,并深入林区排查火灾隐患。巡护队伍一共8人,他走在队伍的最前面,为队员开路。中午1点多的时候,大家停在林中一片空旷的地方休息,才刚刚拿出包里的糯米饭和火腿肠等干粮打算吃午餐时,前面树上突然掉下两条眼镜王蛇,睁着大眼、吐着信子向队伍袭来。大家吓得赶紧拿起包,飞快地冲着往沟壑下走,队伍中的年轻人、才参与第一次巡护的青年职工浦滇被吓得头冒冷汗、本就酸软疲乏的双腿此刻像被注满铅一样难以移动半分,岩温养赶忙拉起他的手和包,架着他往安全的地方走。类似危险的事情还有很多,有一次他们还遇到过野猪,野猪算是林中会主动攻击人的动物了,当时的情况真的十分危急。

            

每次听他谈护林故事,途中遇到的危险他总是寥寥几句带过,反而常常笑着说“作为护林员,我觉得很幸运,与山林为伴,可以听听鸟叫声,呼吸新鲜空气,这是一件多么快乐和幸福的事啊”。

一生学习,用知识武装头脑并指导实践

“我们要多向你们年轻人学习,你们有知识、懂技术是纳板河的未来和希望,我们还要一起把纳板河建设好”。和单位年轻人外出作业时,他常常向他们学习请教,将学习这个理念践行在自己的工作中。

保护珍稀物种、识别外来入侵生物、宣传政策法律、推广林业技术、调查森林资源、处理应急事件,每一项都需要知识和专业技术支撑。虽然高科技的系统应用已为护林工作提供了便捷,提高了护林效率,但仍然少不了护林员这些“活地图”的步步丈量和“接地气”的入户宣传。随着林区生态系统的不断稳定,植被种类得到更新变化,野生动物也在不断增加,这些变化都要求护林队伍不断增加知识储备,提升专业技术能力,为更高效完成护林工作打好基础。

              

为了提升知识储备和专业技术能力,他多次参加省、州组织的森林防火和野生动植物疫源疫病监测等培训。每次培训,都会带上笔记本,认真踏实做好笔记,培训回来后还要将学到的讲给其他护林员听。2013年,他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农业学校毕业后,依然还在坚持学习,工作中多次参加纳板河管理局组织的野生动植物监测等项目,向队伍里的专家请教学习,现在他也成为队伍中有名的“土专家”,认识了保护区内的很多野生动植物。今年3月,他又通过函授教育进入西南林业大学学习林业技术专业。

10月16日,党的二十大在北京召开,他和护林员们在曼点管理站集中观看了二十大开幕会。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当听到习近平总书记口中说出这句事关生态文明建设、鼓舞人心的话语时,他兴奋地站了起来,忍不住热泪盈眶。“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为党的二十大召开感到兴奋和激动;作为一名护林员,听到二十大报告中第十部分提到生态文明建设,我倍感光荣和自豪,护林工作再苦再累也值了”。观看了二十大开幕会后,他表示将认真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尤其是二十大报告中关于人与自热和谐、生态建设的内容,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继续为子孙后代守好这片绿洲、护好这片绿色资源和金山银山。

“曼点有温养,我们很放心”。每次纳板河管理局领导班子去曼点管理站调研时,总会提到这句话。可靠只是他众多标签的一个,有责任心、踏实、能干、慈父、能歌、爱笑......每个字符串起了他的生活和工作,将一个有血有肉有担当的护林人现在我们面前。

山更绿了,水更清了,天更蓝了,护林员用青春和岁月践行是生态文明守护者的理念,用青春和岁月守护着绿水青山,他们在日复一日的守护中兑现着对“绿水青山”的承诺。翻山越岭、披荆斩棘、背负着沉甸甸的责任,忍受着别样的艰辛和孤苦,把日子交给大山,默默奉献守护着地球之肺。

我们希望将他们的故事讲给大家听,让大家了解他们背后的辛苦与付出,吸引更多人员加入到护林队伍中来,为守护好地球上的绿洲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