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人民政府>>纳板河流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窗口>>生态文苑>>
守护纳板河
——独木可成林
作者 :俞晓曙 来源 :纳板河流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访问次数 : 发布时间 :2022-09-09
在西双版纳,有一种独特的自然景观。多年生的榕树树冠宽阔,枝叶茂密,其气生根多而下垂,交错盘缠,入土即成一支柱。久而久之,气生根累积增加,远远看去,一棵树也好像一片茂密的小树林,当地人把这种自然奇观叫做“独木成林”。在纳板河保护区,有这样的一位护林员,他踏遍保护区澜沧江沿岸高山溪谷的每一寸土地,在历览独木成林、藤本攀附、滴水叶尖等自然奇观的同时,也充实多项业务水平、将独当一面的精神延续到护林当中,认真履行自己的每一项职责。今天,我们将向您讲述江边站护林员祁成林的故事。
纳板河,发源于勐海县勐宋乡小糯有上寨,自西北向东南,经曼点河、南回蚌河、糯有河等支流注入后汇进澜沧江。纳板河流域保护区以小流域生物圈保护区理念规划建设,东侧以澜沧江为界,南侧、西侧、北侧则以当地的山脊和分水岭为界,简单来说,水流进来的区域属于保护区,流出去的地方则不在保护区范围内。这是一个和水息息相关的保护区,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是“水”定义了纳板河保护区。
“水”也贯穿祁成林生活的始终。他是在水边生长的人,船是最主要的交通工具。早年他驾一艘小船到澜沧江沿岸照料一片橘子地;后来这艘小船又领着他,来到纳板河与澜沧江交汇处的江边管理站,在这里开始了他的护林生涯。从二零一二年到现在,刚好十年整。
江边站是纳板河保护区四个基层管理站中最为特殊的一个站点。它管护保护区所辖的澜沧江水域,站点位置在江对岸,陆路不通,只能通过水路到达。地理上的相对隔绝让站上的生活并不那么方便,“我们管理站的护林员每次来站上值班,都会多准备一些菜带来放在冰箱里,这也不是什么难事。”祁成林笑着说。最考验人的,还是长年坚守在站上的寂寞。“很多人很羡慕我们呀,到我们这儿来一看,都说这里是世外桃源,”祁成林说到,“哪里有这么好在呢!有一回有一位监测人员来工作住了一晚上,第二天就嚷嚷着要走。没有网络信号、附近没有村寨,周围人少又买不到自己的生活用品,这个时候他们发现世外桃源的生活也不是那么好讨的了。”
虽然条件艰苦,但祁成林从来没有感到站上的生活枯燥过。“值班”在他那里有一个更加亲切的称呼——“守家”。来守家的时候,每天的日程都满满当当。早上六点准时起床,吃过早饭后打扫站上的卫生,记录江面上往返的船只;中午吃饭前要到水边观察水位的涨退,相对应地移动漂浮码头和大船、小船的位置;吃过饭休息之后,就开着船出去巡护,检查有没有钓鱼、下渔网的人;如果这天是小组片区野外巡护的日子,就大家一起坐船沿澜沧江上行,到山里走一走,记录沿途的动植物信息和人为活动信息;晚上回去还要记得记录当天的森林防火值班情况,给保护区管理局报平安。站外的江面缓缓流动着,祁成林的一天也这样结束了。
管护站点基础设施、防火值班、整理站务、组织巡护、在当地社区宣传动植物保护理念,这些工作说起来简单,做下来则需要极强的专业管护知识和责任心,而祁成林每一项都能完成得极其出彩。除此之外,从成为护林员开始,他就积极参与了生物多样性监测的工作,每季度都去回收大型哺乳动物红外相机公里网格监测的数据。这项监测覆盖范围广,每次回收都要在野外住上四五天,非常考验人的意志和体质,但他也都很好地消化了。“我们每次都结伴去,带好食物和一些必备的药物,这些线路走了很多年了,还是比较熟悉的。但林子里总会发生没有出现过的新情况,我必须时刻留意身边的变化,”祁成林说道,“翻过大山,穿过箐沟,每看到一条溪流,我就告诉自己,我的经验又丰富了一些。的确是丰富了不少啊!这几年进山,碰到野牛的几率越来越大了。之前有一次,刚好是我涉过一条小箐的时候,偶然看到野牛在山的那头过路。我停下来没有动,远远地看着它离开。溪水在我脚下缓缓漫过,心里有一种很奇妙的感觉。”
也许,“水”也定义了祁成林的护林生活。他在流水的时间里有条不紊地把一项项工作做得出色,用蹚过的每一条溪流累计自己野外工作的经验,以及,生态保护的理念好像流水一般漫过他的身体,潜移默化地感召着他投身保护区的工作,并将这一份热爱传播给身边的人。独木亦可成林,亦可造景,这一片小树林,是纳板河保护区无数个独木连成片的繁茂森林中的一个,绿荫如盖,枝繁叶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