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山野藤蔓到实用挎包:指尖编织传承民族文化

作者 :汤黎 来源 :纳板河流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访问次数 : 发布时间 :2025-06-20

雨后的清晨,薄雾笼罩在郁郁葱葱的胶林上空。纳板河保护区内回马河村小组的村民已开始一天的劳作,割胶收胶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五名哈尼族妇女拿起砍刀、背着竹篓,沿着熟悉的小路从村口走进林缘地带。一路上,她们欢快地唱起歌、聊着天,打算去采摘葛藤。这种不起眼的绿色藤蔓,将在她们手中经历一场华丽蜕变,成为承载着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的实用挎包。


“葛藤一般在六七月份开始发,雨后它生长快、繁殖能力也很强。小时候,我们就采摘它的茎条来编包包。这并没有破坏生态环境,反而采了之后还能给周边大树释放生长空间”。护林员且图说道。

采摘仅仅是编织挎包的第一步,还要经过剥皮、抽纤、晾晒、搓线、编织等过程。五十五岁的罗朵和她的四个姐妹围坐在庭院中央,粗糙而灵巧的手指在柔韧的葛藤茎条间翻飞。只见她们右手利落地挥舞着刀鞘,左手轻快地抽取出葛藤茎条中的白色纤维,绿色的茎皮像飞舞的雪花一样纷纷落地,抽取的白色丝线则被成捆绑扎后放在脚边。不一会儿,采摘回来的几篓葛藤已全被剥好皮。将成捆的白色丝线置于烈日下曝晒二十多分钟后,罗朵和姐妹们开始了搓线。一搓一捻间,粗糙的白色丝线在她们双掌下、膝盖间慢慢变成一根根光滑的长线,随后被绕成团。


“藤条不成熟、太粗或太细都没法处理,那样容易断也很脆,编不出来”。编织的过程中,她们一边聊天一边说起葛藤编包的诀窍。经纬交错的线条逐渐在她们挥动的双指间、舞动的竹棍下成型,白色的网状挎包渐渐有了模样。

从保护区林间的青翠藤蔓,到村民肩头的实用挎包,一根葛藤的旅程,编织出一条取之自然、用之生活的哈尼族朴素自然观和民俗文化清晰脉络。回马河的村民用传承千百年的民族文化和智慧证明,守护绿水青山与传承民族文化是相互交织的画卷。她们指尖跃动的,不仅是柔韧的葛藤,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动人诗篇,还是坚定文化自信、传承民族文化的自觉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