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人民政府>>纳板河流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窗口>>工作动态>>
纳板河管理局推出“三合一”措施, 力促生物多样性保护
作者 :木陈会 来源 :纳板河流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访问次数 : 发布时间 :2025-06-19
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是世代相传的、关于如何利用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知识体系和实践经验。这些宝贵知识不仅是维护生态平衡的关键,也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资源。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冲击以及年轻一代对传统知识兴趣的减弱,其传承与发展正面临严峻挑战。
为有效保护和传承这些濒危知识,纳板河管理局近期创新性地推出了“三合一”保护措施,即:充分利用资源开展宣传教育、激发社区群众积极参与保护、加强知识的数字化与可视化处理。这三项措施旨在系统性地提升传统知识保护意识,进而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注入持久动力。
深挖馆藏资源,强化宣传教育。纳板河保护区民族传习馆内,陈列着丰富的传统农业遗传资源、与文化密切相关的生物资源以及与生活用具相关的生物资源。管理局将这些馆藏资源转化为生动的宣教素材。工作人员通过现场讲解,详细介绍各类生物资源及其传统利用知识。参观者在观摩实物、聆听讲解的过程中,不仅能识别眼前物件,更能通过互动讨论,切身感受到这些传统知识在现代生活中逐渐流失或被替代的现实,从而有效提升对传统知识保护的认知度和责任感。
立足社区特色,激发参与活力。管理局深入挖掘保护区内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息息相关的传统知识,并紧密结合保护区管理需求与当地社区的民族特色。例如,在回马河、潘丙等地,管理局利用当地丰富的藤编资源,组织开展了哈尼族传统藤编技艺的现场教学活动。活动覆盖从现场取材、材料处理到编织成品的全过程,鼓励社区群众积极参与保护和传承。这种沉浸式体验让参与者深刻体会到生物多样性与民族文化多样性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有效增强了社区群众保护传统知识及生物多样性的归属感与责任感。
推进数字转化,保障知识留存。针对传统知识易于流失的特点,纳板河管理局着力加强数字化和可视化处理。近年来,管理局的专业技术人员结合生物多样性监测工作,深入保护区内的傣族、布朗族、哈尼族、拉祜族和汉族村寨,走访乡土专家及民间草医,系统调查并记录各民族对传统植物的利用方式,建立了详实的数据库。对于利用环节丰富、具有代表性的植物知识,管理局还特别采用了视频拍摄的方式进行动态记录。这种文字与影像相结合的记录方式,极大地强化了知识的保存效果,为后续的研究、传播与传承奠定了坚实基础。
通过“三合一”措施的系统实施,纳板河管理局正构建起传统知识保护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协同机制,为这一珍贵文化遗产的延续和生态环境的永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