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双版纳经验】勐腊县深化“物质+服务”改革打造“无忧救助”服务品牌

来源 :西双版纳州民政局 访问次数 : 发布时间 :2024-12-06


近年来,勐腊县针对救助覆盖面不够宽、救助主体较为单一、救助服务不够优等问题,以勐腊镇为试点开展社会救助物质+服务改革,积极探索四个三工作法,大力推动社会救助由单一的物质救助向物质+服务多元救助模式转变,加快构建一样不少”“一步不缓”“一下不停时刻温暖救无忧全方位社会救助体系。试点以来,累计整合项目资金591.5万元,服务对象近万人,为全省推进社会救助物质+服务改革创新试点提供了西双版纳示范样板。

“三精准”排忧,确保“一样不少”

围绕救什么,创新开展救助家庭需求库建设,促进社会救助从有什么给什么要什么给什么转变。

精准锁定对象。采取入户访谈、调查问卷、第三方访问等方式,发挥社工、村组干部、网格员等力量,对全县困难群众敲门问需,收集具体需求200余条,摸排锁定困难家庭4445户,做到一户不漏、全量归集、急缓分类。

精准分类需求。聚焦困难群众反映的健康管理、安全服务、精神文化、环境改善四类所急所盼,制定全县统一的社会救助家庭需求摸排调查登记表,细化梳理出环境改善、照料护理、生活服务、健康管理、精神文化等6大类21个服务项,全部纳入社会救助物质+服务范围,录入物质+

”APP系统,做到数字化监测、动态化管理。

精准提供服务。针对性建立政策保障+社会资源+企业服务+慈善力量资源统筹模式,坚持按需服务,开展靶向救助行动,群众四类所急所盼实现全兜底服务。特别针对群众精神文化方面的高频需求,投入资金44.8万元,创新推进精康融合行动,上门义诊精神病患者累计80人次,面向儿童、老年群体开展精神康复服务520余人次。

“三诊断”纾忧,确保“一步不缓”

围绕如何救,优化各环节、全流程,让社会救助服务提速增效,变群众烦心群众舒心

临时救助“急诊”。对于急难型临时救助,严格落实24小时先行救助制度,取消户籍地、居住地限制,由急难发生地直接实施临时救助,目前实施临时救助3561人次、核发临时救助资金426.12万元。

一门受理“门诊”。建立一门受理、协同办理工作机制,各乡镇(街道)在便民服务中心等设立社会救助窗口,采取中心+平台运行模式,即州数字民政信息平台、社会救助物质+服务”App,及时提供转介服务,帮助群众申办医疗、教育、住房、就业等专项救助,通过数据多跑路实现群众少跑腿

部门联动“会诊”。制定实施社会救助物质+服务改革创新试点工作方案,明确民政、卫健、教体、住建、公安、残联、妇联等12家县级部门24项职责任务清单,组建工作专班,建立“1+12”社会救助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会议,研究推进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协调解决困难群众急难愁盼”20余件,最大限度提高服务质效

“三服务”解忧,确保“一下不停”

围绕全面救,把有限的资源精准供给最需要的困难群众,变大水漫灌粗放式救助为精准滴灌定制式救助。

“一张网络”全程服务。按照村(社区)一人、镇(街道)一窗、县(区)一中心布局,建成县、乡、村三级阵地90个,引入社工站、企业10个,完善需求即时对接服务迅速响应项目动态调整闭环,多跨协同联动发力提升服务效能,县级阵地规范化率达100%,畅通了社会救助最后一米

“一户一策”精准服务。结合需求摸排,安排专业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对困难家庭全方位画像,划分为发展型、关爱型、服务型三个类型,精准提供私人定制服务,累计制定94户个性化帮扶方案。

“一屏管理”监督服务。县民政部门通过社会救助物质+服务”App调度服务情况,实现照护服务透明公开、全程监管。第三方公司根据区域划分为专业照护小组分配任务;服务人员到达特困人员家中,打开平台手机端签到、拍照上传服务前状态并开始服务;服务结束后,拍照上传服务前后对比照片、服务对象满意度评价视频,群众满意后签退结束服务。

“三模式”化忧,确保“时刻温暖”

围绕持续救,创新大救助模式,变政府大包大揽社会协同参与

救助服务专业化。创新资金投入,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筹措资金30万元,引入专业社会化组织百善养老服务有限公司,为全县城乡低保、城乡特困、重病重残等低收入家庭,量身定制服务项目,目前开展专业服务119户次,提供生活照料、康复训练、送医陪护和家政保洁等服务项目233人次。

照料护理精细化。在充分尊重分散供养特困人员意见的基础上,根据老人自理能力等情况,指定一对一照料护理人,签订照料护理协议299309人,实现优质护理服务特困供养人员全覆盖。

关爱帮扶优质化。创新“3+7+6+N”分类关爱服务机制,即在民政服务对象重点人群、次重点人群、一般人群“3”类基础上,细分在读困难学生(因贫辍学人员)、适龄未就业困难对象、重残重病人员、特殊困难老年人、困境儿童、住房困难家庭、流浪乞讨人员“7”类,提供探访慰问、生活帮扶、教育帮扶、就业帮扶、医疗帮扶、住房帮扶关爱帮扶服务“6”类,匹配助洁、助餐、助医、助行、助急、心理疏导、精神慰藉、康复护理、健康安全管理、生活能力提升等“N”类社会帮扶服务。机制实施后,通过定期探访慰问,组建县级社会救助志愿服务队,招募爱心家长成员145名,因地制宜开展三亲傣文化冬令营雨林护苗”“摄影暖春行留住老人美好时光”“关爱未成年、同心护未来等系列社会救助特色活动,进一步扩大了社会救助服务供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