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人民政府>>西双版纳州生态环境局窗口>>环境保护>>环境质量>>环境公报>>
2007年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环境状况公报
来源 :西双版纳州环境保护局 访问次数 : 发布时间 :2008-11-18
2007年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环境状况公报
西双版纳州环境保护局
2008年6月5日
综 述
2007年是州环境保护局成立的第十年,一年来,全州环境保护工作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州委、州政府和省环保局确定的中心工作,以改善环境质量、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根本目标,以实施“七彩云南•西双版纳保护行动”以及主要污染物减排为重点,明确目标、扎实工作,顺利地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
一是正式启动“七彩云南•生态西双版纳”保护行动。2007年2月,圆满地完成了代表云南三江之一的澜沧江江水汲取仪式活动。4月,在热带花卉园举行七彩云南•西双版纳保护行动启动仪式活动。6月,州人民政府印发《七彩云南•西双版纳保护行动实施方案》。8月,对该《方案》进行任务分解,确保了各项保护行动的有序推进。二是建设项目环境管理进一步加强。全年审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文件177个,建设项目竣工环保验收23个。三是城市环境管理与绿色创建工作继续加强。景洪市通过开展“五创”活动、城区周边橡胶加工臭气治理、孔雀湖水环境综合整治等环境整治行动,景洪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在全省县级市分组考评中排名第二;勐遮、打洛、勐腊、勐仑、大渡岗、勐罕等6个乡镇被省政府命名为第二批云南省生态乡镇。四是污染减排工作稳步开展。按照省政府与州政府签定的主要污染物总量削减目标,我州“十一五”期间化学需氧量从20720吨削减到19000吨,二氧化硫控制数为1000吨(无削减任务的要求),州政府及时将削减任务分解到全州三县(市)和31个乡(镇),各级环保部门与15家重点排污企业签订了主要污染物总量削减目标责任书,23家企业参加了清洁生产审核;通过景真糖厂和勐阿糖厂废物综合治理,2007年全州共削减化学需氧量2400吨,提前三年完成了“十一五”削减任务,二氧化硫则控制在1000吨以内。五是全面启动了全州第一次污染源普查工作。全州初步确定13487户作为全国第一次污染源普查对象,污染源普查前期工作与全省同步完成。六是实施政务公开和环境信息公开。开通政府电子政务信息网,在各种媒体上,对所有审批和验收项目进行公示、公告;通过报刊、网络、广播和有线电视网络,对全州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环境质量、城市水体水质状况和景洪市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进行公报。七是重点行业危险废物产生源专项调查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专项调查相继完成。八是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与老挝南塔省科技环保局开展环保友好交流互访;4月5日正式启动“亚行西双版纳生物多样性保护廊道建设示范项目”,各项课题进展顺利。
通过全州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2007年我州的环境质量总体稳定,局部区域略有好转,部分环境问题得到解决,但是在水环境保护、自然生态保护、城乡生活环境质量改善等方面,保护的任务仍十分艰巨,今后的环境保护工作仍需付出不懈的努力。
一、水环境
全州地表水水质总体稳定,三县(市)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符合国家集中式饮用水源要求。影响河流水质的主要污染物为总磷、生化需氧量、石油类。
(一)主要河流水质
2007年,澜沧江、普文河、小黑江、流沙河、南阿河、南腊河、南览河、南果河等8条主要河流的12个监测断面中,符合Ⅱ类标准的有4个监测断面,占33.3%;水质符合Ⅲ类标准的有5个监测断面,占41.7%;水质符合IV类标准的有3个监测断面,占25%。
按《云南省地面水功能区划分类》的规定评价,2007年12个断面中水功能达标的断面为9个,占75%。
与上年相比, 12个监测断面中,水质符合Ⅱ类标准的断面从1个增加到4个断面,水质符合Ⅲ类标准断面从10个降到5个,水质符合IV标准的断面从1个增加到3个。
(二)城市饮用水水源
景洪市城区(澜沧江州水文站断面)、勐海县城区(那达勐水库)、勐腊县城区(南细河上游)饮用水源地表水水质各项指标均达Ⅲ类标准,符合国家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要求。
(三)国控出境自动监测断面水质
澜沧江橄榄坝水质自动监测站主要监测水温、pH、电导率、溶解氧、浊度、总有机碳、氨氮等七项指标,2007年共获有效数据2816个,各项指标均达III类水质标准,满足澜沧江出境水质要求。
(四)城市景观水体
城市景观水体中,孔雀湖、白象湖水质类别均为劣Ⅴ类,呈重度污染,两湖的水质已严重影响景观的要求。
(五)城市污水处理
全州建有一座城市污水处理厂,即景洪市江南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力为2.5万吨/天。2007年共处理废水1132万吨,处理率为66%。
二、大气环境
景洪市城区环境空气质量有所下降,主要污染物为小于10微米的可吸入颗粒。
(一)城市空气
景洪市环境空气污染指数为优的天数为353天,占96.7%,为良的天数为12天,占3.3%(集中出现在3月份,首要污染物为小于10微米的可吸入颗粒)。与2006年相比, 2007年景洪市区环境空气质量略有下降。
(二)酸雨
景洪市区监测降水样品86个,其中,酸雨样品3个,酸雨出现频率3.5%。与2006年相比,2007年酸雨出现频率有所上升。
三、城市声环境
(一)交通声环境
景洪市城区道路交通噪声平均等效声级范围在65.2—72.7dB(A)之间,最高点达72.7 dB(A),超过国家标准2.7dB(A), 全市平均道路交通噪声等效声级为68.7 dB(A),按国家声环境质量评价方法评价,景洪市交通噪声质量等级为“较好”。
(二)功能区声环境
根据景洪市中心城区噪声功能区划:曼弄枫片区和景洪中心区定为1类标准区,江北片区、中心片区主要商业区定为2类标准区,景洪工业园区定为3类标准区,各交通道路两侧区域定为4类标准区。
按照区划标准,水上世界游乐场能满足2类功能区标准,纳昆康小区和勐泐大道不能满足各自所属的功能区标准。
(三)区域声环境
景洪市区域环境噪声等效声级范围在36.0—67.2dB(A)之间,平均等效声级为49.2dB(A),按国家声环境质量评价方法评价,景洪市区域环境噪声质量等级为“好”。
四、固体废物
(一)工业固废
鼓励支持冶炼废渣,制糖蔗渣、灰渣等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2007年全州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45.26万吨,综合利用量44.96万吨,占99.34%。
(二)医疗废物
2007年全州年产生医疗废物约为630吨,我州医疗废物集中处置项目已列入《全国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建设规划》,项目前期工作已基本完成。
(三)生活垃圾
2007年,以全州91.12万人和人均日产生生活垃圾1公斤计算,全年共产生33.26万吨生活垃圾。其中:景洪14.03万吨;勐海11.06万吨;勐腊8.17万吨。
五、生态环境
全州生态环境质量良好,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得到加强,城乡生态环境有所改善。
(一)自然保护区建设
全州有森林生态系统与濒危野生动植物类型自然保护区3个,面积313253公顷,占辖区总面积的16.4%。其中:国家级保护区2个,县市级保护区1个。另外还有1个内陆水域生态系统类型保护区, 3个野生稻原位保护点和1个引种繁殖示范园。
(二)亚洲开发银行(ADB)大湄公河次区域(GMS)西双版纳生物多样性保护廊道建设示范项目(BCI)
亚行西双版纳生物多样性保护廊道建设示范项目是GMS中国项目(另有广西和云南迪庆等)的主要部分,项目期两年(2007、2008年),总投入70多万美元。
(三)森林资源和野生动物保护
通过开展“绿盾”专项行动和“百日奋战”等一系列破坏森林资源违法犯罪行为的整治行动,共查处各类破坏森林和野生动物案件588件,共处理各类违法犯罪嫌疑人678人,挽回经济损失400余万元。
一年来共收容救护亚洲象、黑熊等各种生病或受伤的野生动物20头(只)。
(四)水土流失防治
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任务30平方公里,计划任务完成率为100%。完成水土保持设施验收4件,水保投入4213.87万元,防治责任范围635.73平方公里。
(五)农村生态环境保护
全州化肥施用量(折纯数)为34916吨,由于复种指数不断提高,2007年比2006年施用量增加6134吨,增加21.3%。农药使用量为1767吨,比2006年增加344吨,增加24.2%。农膜使用量368吨,比2006年增加19吨。
全州获得无公害认证食品4家企业5个产品,绿色食品8家企业9个产品,有机食品12家企业14个产品,认证面积达20万亩。
2007年,全州新建沼气池3249口,节柴改灶2039户。
(六)矿山生态环境保护
依法查处各种违法违规探采矿行为,查处无证开采等各种违法案件145起,关闭矿山11户,将原有的250户矿产开发企业整合为172户,减少31%。年内征收矿产资源补偿费1129.7万元,矿产资源有偿使用费308.06万元,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1186.29万元。
(七)气 候
全州各地年总日照时数在1860.9~2440.0小时之间,与常年及上年相比,中、东部景洪、勐腊偏多,西部勐海偏少。
2007年西双版纳州平均降水量1311.1毫米,基本与常年持平,比上年偏少7.5%。
2007年全州各地年平均气温正常略偏高,年日照时数中东部景洪、勐腊偏多,西部勐海偏少。年内暖冬突出,前期1-3月雨水偏少,12月气温明显偏高。
(八)自然灾害
2007年属全球大气环流异常年。年内相继发生了“厄尔尼诺”(2月结束)和“拉尼挪”(8月开始)现象,天气气候复杂多变,各气象要素时空分布不均,发生了干旱、大风冰雹、雷击、暴雨洪涝和连阴雨等气象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9166.39万元。
六、辐射环境
2007年全州涉(用)源单位74家,共有放射源157台(枚),其中密封和非密封放射源42台(枚),X射线装置112台,加速器和中子发生器3台(枚)。
七、环境监测与环境监察
(一)环境监测
1.环境质量监测工作。共获有效监测数据13518个,其中水环境监测数据9007个,环境空气监测数据2900个,声环境监测数据1611个。
2.污染源监测。完成236个污染源监测,共获有效监测数据6820个,其中废水监测数据3008个,废气监测数据1412个,噪声监测数据2400个。
(二)环境监察
1.环境监察及专项行动
全年州、县(市)环保局共出动环境监察人员1185人次,现场监察企业710家次,检查污染防治设施580台(套),在建项目现场检查196次,限期治理项目现场监察57次,排污许可证现场检查57次,对排污申报单位检查40次,其它监察182次。下发《现场监督检查报告单》23份、《环境违法行为改正通知书》3份、《环境违法行为限期整改通知书》46份,对12家违法企业进行处罚,共处罚金6.3万元。全年共征收排污费286.71万元。
2.环境污染事故
2007年,全州无特大污染事故、重大污染事故。一般事故2起。
3.环境监察能力建设
根据《云南省环保局〈关于印发2007年全省县级环境监察标准化建设达标考核方案〉的通知》的要求,景洪市和勐海县监察大队通过了省环境监察总队的考核验收,达到国家环境监察标准化建设三级标准。勐腊县环境监察大队因为无编委的正式批文,机构不存在而不验收。
4.人大建议、政协提案及信访
全年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及政协提案各1件,受理环境污染投诉174件,其中12369环保热线投诉60件,处理环境污染信访174件,结案166件,处理率与结案率分别为100%和95.4%。
西双版纳州环境保护局
2008年6月5日
综 述
2007年是州环境保护局成立的第十年,一年来,全州环境保护工作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州委、州政府和省环保局确定的中心工作,以改善环境质量、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根本目标,以实施“七彩云南•西双版纳保护行动”以及主要污染物减排为重点,明确目标、扎实工作,顺利地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
一是正式启动“七彩云南•生态西双版纳”保护行动。2007年2月,圆满地完成了代表云南三江之一的澜沧江江水汲取仪式活动。4月,在热带花卉园举行七彩云南•西双版纳保护行动启动仪式活动。6月,州人民政府印发《七彩云南•西双版纳保护行动实施方案》。8月,对该《方案》进行任务分解,确保了各项保护行动的有序推进。二是建设项目环境管理进一步加强。全年审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文件177个,建设项目竣工环保验收23个。三是城市环境管理与绿色创建工作继续加强。景洪市通过开展“五创”活动、城区周边橡胶加工臭气治理、孔雀湖水环境综合整治等环境整治行动,景洪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在全省县级市分组考评中排名第二;勐遮、打洛、勐腊、勐仑、大渡岗、勐罕等6个乡镇被省政府命名为第二批云南省生态乡镇。四是污染减排工作稳步开展。按照省政府与州政府签定的主要污染物总量削减目标,我州“十一五”期间化学需氧量从20720吨削减到19000吨,二氧化硫控制数为1000吨(无削减任务的要求),州政府及时将削减任务分解到全州三县(市)和31个乡(镇),各级环保部门与15家重点排污企业签订了主要污染物总量削减目标责任书,23家企业参加了清洁生产审核;通过景真糖厂和勐阿糖厂废物综合治理,2007年全州共削减化学需氧量2400吨,提前三年完成了“十一五”削减任务,二氧化硫则控制在1000吨以内。五是全面启动了全州第一次污染源普查工作。全州初步确定13487户作为全国第一次污染源普查对象,污染源普查前期工作与全省同步完成。六是实施政务公开和环境信息公开。开通政府电子政务信息网,在各种媒体上,对所有审批和验收项目进行公示、公告;通过报刊、网络、广播和有线电视网络,对全州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环境质量、城市水体水质状况和景洪市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进行公报。七是重点行业危险废物产生源专项调查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专项调查相继完成。八是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与老挝南塔省科技环保局开展环保友好交流互访;4月5日正式启动“亚行西双版纳生物多样性保护廊道建设示范项目”,各项课题进展顺利。
通过全州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2007年我州的环境质量总体稳定,局部区域略有好转,部分环境问题得到解决,但是在水环境保护、自然生态保护、城乡生活环境质量改善等方面,保护的任务仍十分艰巨,今后的环境保护工作仍需付出不懈的努力。
一、水环境
全州地表水水质总体稳定,三县(市)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符合国家集中式饮用水源要求。影响河流水质的主要污染物为总磷、生化需氧量、石油类。
(一)主要河流水质
2007年,澜沧江、普文河、小黑江、流沙河、南阿河、南腊河、南览河、南果河等8条主要河流的12个监测断面中,符合Ⅱ类标准的有4个监测断面,占33.3%;水质符合Ⅲ类标准的有5个监测断面,占41.7%;水质符合IV类标准的有3个监测断面,占25%。
按《云南省地面水功能区划分类》的规定评价,2007年12个断面中水功能达标的断面为9个,占75%。
与上年相比, 12个监测断面中,水质符合Ⅱ类标准的断面从1个增加到4个断面,水质符合Ⅲ类标准断面从10个降到5个,水质符合IV标准的断面从1个增加到3个。
(二)城市饮用水水源
景洪市城区(澜沧江州水文站断面)、勐海县城区(那达勐水库)、勐腊县城区(南细河上游)饮用水源地表水水质各项指标均达Ⅲ类标准,符合国家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要求。
(三)国控出境自动监测断面水质
澜沧江橄榄坝水质自动监测站主要监测水温、pH、电导率、溶解氧、浊度、总有机碳、氨氮等七项指标,2007年共获有效数据2816个,各项指标均达III类水质标准,满足澜沧江出境水质要求。
(四)城市景观水体
城市景观水体中,孔雀湖、白象湖水质类别均为劣Ⅴ类,呈重度污染,两湖的水质已严重影响景观的要求。
(五)城市污水处理
全州建有一座城市污水处理厂,即景洪市江南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力为2.5万吨/天。2007年共处理废水1132万吨,处理率为66%。
二、大气环境
景洪市城区环境空气质量有所下降,主要污染物为小于10微米的可吸入颗粒。
(一)城市空气
景洪市环境空气污染指数为优的天数为353天,占96.7%,为良的天数为12天,占3.3%(集中出现在3月份,首要污染物为小于10微米的可吸入颗粒)。与2006年相比, 2007年景洪市区环境空气质量略有下降。
(二)酸雨
景洪市区监测降水样品86个,其中,酸雨样品3个,酸雨出现频率3.5%。与2006年相比,2007年酸雨出现频率有所上升。
三、城市声环境
(一)交通声环境
景洪市城区道路交通噪声平均等效声级范围在65.2—72.7dB(A)之间,最高点达72.7 dB(A),超过国家标准2.7dB(A), 全市平均道路交通噪声等效声级为68.7 dB(A),按国家声环境质量评价方法评价,景洪市交通噪声质量等级为“较好”。
(二)功能区声环境
根据景洪市中心城区噪声功能区划:曼弄枫片区和景洪中心区定为1类标准区,江北片区、中心片区主要商业区定为2类标准区,景洪工业园区定为3类标准区,各交通道路两侧区域定为4类标准区。
按照区划标准,水上世界游乐场能满足2类功能区标准,纳昆康小区和勐泐大道不能满足各自所属的功能区标准。
(三)区域声环境
景洪市区域环境噪声等效声级范围在36.0—67.2dB(A)之间,平均等效声级为49.2dB(A),按国家声环境质量评价方法评价,景洪市区域环境噪声质量等级为“好”。
四、固体废物
(一)工业固废
鼓励支持冶炼废渣,制糖蔗渣、灰渣等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2007年全州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45.26万吨,综合利用量44.96万吨,占99.34%。
(二)医疗废物
2007年全州年产生医疗废物约为630吨,我州医疗废物集中处置项目已列入《全国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建设规划》,项目前期工作已基本完成。
(三)生活垃圾
2007年,以全州91.12万人和人均日产生生活垃圾1公斤计算,全年共产生33.26万吨生活垃圾。其中:景洪14.03万吨;勐海11.06万吨;勐腊8.17万吨。
五、生态环境
全州生态环境质量良好,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得到加强,城乡生态环境有所改善。
(一)自然保护区建设
全州有森林生态系统与濒危野生动植物类型自然保护区3个,面积313253公顷,占辖区总面积的16.4%。其中:国家级保护区2个,县市级保护区1个。另外还有1个内陆水域生态系统类型保护区, 3个野生稻原位保护点和1个引种繁殖示范园。
(二)亚洲开发银行(ADB)大湄公河次区域(GMS)西双版纳生物多样性保护廊道建设示范项目(BCI)
亚行西双版纳生物多样性保护廊道建设示范项目是GMS中国项目(另有广西和云南迪庆等)的主要部分,项目期两年(2007、2008年),总投入70多万美元。
(三)森林资源和野生动物保护
通过开展“绿盾”专项行动和“百日奋战”等一系列破坏森林资源违法犯罪行为的整治行动,共查处各类破坏森林和野生动物案件588件,共处理各类违法犯罪嫌疑人678人,挽回经济损失400余万元。
一年来共收容救护亚洲象、黑熊等各种生病或受伤的野生动物20头(只)。
(四)水土流失防治
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任务30平方公里,计划任务完成率为100%。完成水土保持设施验收4件,水保投入4213.87万元,防治责任范围635.73平方公里。
(五)农村生态环境保护
全州化肥施用量(折纯数)为34916吨,由于复种指数不断提高,2007年比2006年施用量增加6134吨,增加21.3%。农药使用量为1767吨,比2006年增加344吨,增加24.2%。农膜使用量368吨,比2006年增加19吨。
全州获得无公害认证食品4家企业5个产品,绿色食品8家企业9个产品,有机食品12家企业14个产品,认证面积达20万亩。
2007年,全州新建沼气池3249口,节柴改灶2039户。
(六)矿山生态环境保护
依法查处各种违法违规探采矿行为,查处无证开采等各种违法案件145起,关闭矿山11户,将原有的250户矿产开发企业整合为172户,减少31%。年内征收矿产资源补偿费1129.7万元,矿产资源有偿使用费308.06万元,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1186.29万元。
(七)气 候
全州各地年总日照时数在1860.9~2440.0小时之间,与常年及上年相比,中、东部景洪、勐腊偏多,西部勐海偏少。
2007年西双版纳州平均降水量1311.1毫米,基本与常年持平,比上年偏少7.5%。
2007年全州各地年平均气温正常略偏高,年日照时数中东部景洪、勐腊偏多,西部勐海偏少。年内暖冬突出,前期1-3月雨水偏少,12月气温明显偏高。
(八)自然灾害
2007年属全球大气环流异常年。年内相继发生了“厄尔尼诺”(2月结束)和“拉尼挪”(8月开始)现象,天气气候复杂多变,各气象要素时空分布不均,发生了干旱、大风冰雹、雷击、暴雨洪涝和连阴雨等气象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9166.39万元。
六、辐射环境
2007年全州涉(用)源单位74家,共有放射源157台(枚),其中密封和非密封放射源42台(枚),X射线装置112台,加速器和中子发生器3台(枚)。
七、环境监测与环境监察
(一)环境监测
1.环境质量监测工作。共获有效监测数据13518个,其中水环境监测数据9007个,环境空气监测数据2900个,声环境监测数据1611个。
2.污染源监测。完成236个污染源监测,共获有效监测数据6820个,其中废水监测数据3008个,废气监测数据1412个,噪声监测数据2400个。
(二)环境监察
1.环境监察及专项行动
全年州、县(市)环保局共出动环境监察人员1185人次,现场监察企业710家次,检查污染防治设施580台(套),在建项目现场检查196次,限期治理项目现场监察57次,排污许可证现场检查57次,对排污申报单位检查40次,其它监察182次。下发《现场监督检查报告单》23份、《环境违法行为改正通知书》3份、《环境违法行为限期整改通知书》46份,对12家违法企业进行处罚,共处罚金6.3万元。全年共征收排污费286.71万元。
2.环境污染事故
2007年,全州无特大污染事故、重大污染事故。一般事故2起。
3.环境监察能力建设
根据《云南省环保局〈关于印发2007年全省县级环境监察标准化建设达标考核方案〉的通知》的要求,景洪市和勐海县监察大队通过了省环境监察总队的考核验收,达到国家环境监察标准化建设三级标准。勐腊县环境监察大队因为无编委的正式批文,机构不存在而不验收。
4.人大建议、政协提案及信访
全年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及政协提案各1件,受理环境污染投诉174件,其中12369环保热线投诉60件,处理环境污染信访174件,结案166件,处理率与结案率分别为100%和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