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响绿色旋律 展现柔情傣乡——景洪市创建国家生态市纪实

来源 :西双版纳州生态环境局 访问次数 : 发布时间 :2015-08-31

一、基本情况

景洪市位于云南省南部,西双版纳州中部,国土面积695 9平方公里,辖5镇、5乡、1个街道办事处、5个农场管委会,共有99个村(居)委会,总人口约53万人。有傣族、汉族、哈尼族、彝族、拉祜族、瑶族、基诺族等13个世居民族,境内有2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州级自然保护区和1个市级保护区,面积共计1709.56平方公里,全市森林覆盖率84.46%,受保护地面积2078.49km3。优越的自然条件,蕴藏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使景洪成为我国宝贵的物种基因库,被誉为动植物王国植物的宝库森林生态博物馆 西双版纳州1982年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993年被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接纳为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1995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个自然生态平衡的生态州;2004年被国家环保总局命名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西双版纳热带雨林被《中国国家地理》评为中国最美的森林之一;景洪市荣获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省级生态文明市、省级文明城市和省级卫生城市称号。

二、主要做法

(一)高度重视,统一思想

 创建国家生态市,是市委、市政府景洪实际、着眼长远发展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是国家级卫生城市、环保模范城市、生态市、文明城市四城同创的重要内容。我们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生态市创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一是发展有需要。生态市是国家授予一个地区的绿色品牌,谁拥有这一品牌,谁就拥有了区域经济发展的最大竞争力。在当前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加快的新形势下,谁拥有良好生态,谁就能赢得未来;谁没有绿水青山,谁就不会有金山银山。我们要紧紧围绕州委、市委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把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弘扬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明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培育生态产业,夯实生态经济,坚持环保优先,着重治理生态环境;把生态作为城市发展目标定位,积极探索多样化示范区建设,不断延伸景洪生态经济发展链条,协调推进城乡一体发展目标。生态市创建,不仅能倒逼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的加快发展,提升生态环境建设水平,也能集聚产业、技术和人才,为我市跨越赶超奠定坚实的基础。二是群众有期盼。生态市创建不仅是民生工程、民心工程,也是政府工程、德政工程。当前,群众在物质生活水平持续提升的基础上,对环境要求和生活质量的期望越来越高。创建生态市,具有盐水效应。盐水看起来无色,闻起来无味,但当你喝一口下去,却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它与白开水不同的滋味。水环境综合整治、重点行业达标整治、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等等,这一系列专项的、看似琐碎烦杂的工作,虽然总体上看不出什么大的变化,不如建设一项大的工程成效那么明显、那么容易树立丰碑,但是这些事关老百姓切身利益的点滴事情,老百姓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能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这些事情,对生产生活有着实实在在的好处,是全民受益的好事,事关群众的人居质量,事关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三是上级有要求。州委七届九次全会提出努力把西双版纳建设成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和面向东南亚的重要枢纽。从景洪市的政治、经济、生态地位来看,景洪市创建工作在全州上有决定性作用,所以,我们就这一目标,与州政府签订了责任状,作出了庄严承诺。言必信,行必果。因此,生态市创建没有退路,这一目标只能提前,不能落后;只能成功,不能失败。

(二)宣传发动,抓意识

坚持政府引导,部门指导,乡镇、企业实施,群众参与,全民动员的方针,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大规模的宣传发动工作。一是每年组织一次全市干部动员大会,乡镇三级干部动员会,各村组村民大会;二是每年利用“6·5”世界环境日开展一次大宣传活动。印发《创模和创建国家生态市倡议书》、《公民环保行为规范》、《环保知识宣传手册》等宣传材料,对生态市建设工作进行全方位宣传,积极引导全市上下把思想认识和行动落实到生态文明创建的具体实践之中;三是利用新闻媒体、街道宣传栏、街道宣传电子视频、公交车、出租车、开设美丽景洪手机报专栏等形式广泛开展宣传,把生态创建和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意义宣传到机关、学校、企业和农村,进一步激发群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各项工作任务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近年来,共发放《创模和创建国家生态市倡议书》、《公民环保行为规范》、《环保知识宣传手册》等宣传材料14余万份(册)、环保袋35400个。2013年公众对环境的满意率达95.8%

(三)全力推进,抓建设

1.优化经济发展方式,构建低碳经济体系

一是大力发展生态工业。实施工业振兴计划,新型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工业经济增速迈上新台阶,支撑全市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作用显著增强。华坤生物科技、为民牧业等8家企业被认定为省级成长型中小企业。景洪市抢抓园区经济发展的良好机遇,启动景洪(勐宽)红木工业园区总体规划工作,搭建了西双版纳(勐养)保健品园区前期工作机构。随着景洪电站、华新日产2000吨熟料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铁合金冶炼厂等工业项目建成投产,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电力、建材、冶金、红木等产业得到培育壮大。2013年单位GDP能耗达0.52t标煤/万元,单位工业增加值新鲜水耗16.75m3/万元,工业用水重复率82.02%;二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实施生态农业和无公害农产品建设,成立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科学培育热带水果的优良品种。农民组织化程度稳步提高,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70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46个。截至目前,全市三品种植基地面积占农产品种植面积的比重达62.1%,秸秆综合利用率97.4%,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便综合利用率98.2%,农村生活用能中清洁能源所占比例为88.03%,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0.56,受保护地区占国土面积比例30.27%

2.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构建环境友好体系

旅游重点项目建设稳步推进,野象谷、森林公园等一批景区景点旅游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凤凰谷温泉旅游度假项目、澜沧江国际风情园(一期)项目等一批项目前期工作顺利开展,普洱茶文化博览园、傣乡水城”—引水入城等一批在建项目快速推进,傣江南风情酒吧街、西双版纳滨江果园避寒度假山庄、告庄西双景等一批旅游服务设施建成,世纪金源大饭店、景兰会展大酒店等一批高星级酒店投入使用,旅游接待规模和档次得到提升,为全市旅游由观光型向休闲度假、商务会议、康体疗养、娱乐购物转变奠定了基础。围绕雨林景洪·柔情傣乡城市名片,成功打造了《勐巴拉娜西超级歌舞秀》、《澜沧江·湄公河之夜》、《水舞源》等一批旅游演艺品牌,进一步提升了旅游的美誉度、知名度和影响力。城、镇、村旅游目的地体系逐步构建,2013年累计接待国内外旅游者1033.69万人次;旅游总收入实现129.01亿元。野象谷、原始森林公园分别被评为云南十佳旅游景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30森林公园。同时,启动了告庄西双景创建5A级景区申报工作。

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宜居生活体系

一是加大城镇基础设施建设。2013年,环境保护投资占GDP的比重达到4.9%。完成宣慰大道江北段改扩建、景兰大道、北环路等项目建设,启动实施引水入城项目建设。城镇绿化覆盖率达到47.69%。嘎洒旅游小镇、勐罕旅游名镇和大渡岗茶园旅游小镇建设稳步推进,热、傣、水、边的城镇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进一步彰显,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6.21㎡;二是加大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先后建成城市饮用水工程、城市污水处理厂、垃圾卫生填埋场、市区水体补水工程、城市给排水管网改造、城市河流环境综合整治等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城市燃气工程、城市垃圾填埋场C库区防渗、渗滤液处理站、给排水管网改造、江南净水厂改扩建工程等一批城市配套设施开工建设,实施完成7个乡镇生活垃圾处理场、10个乡镇生活污水生态湿地处理系统工程,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81.16%。截至目前,全市10个乡镇中9个获得国家级生态乡镇命名,70个村获得州级以上生态村命名。景洪市连续6年在全省城市环境综合定量考核中排名前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