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切换成纯文本
  • 页面放大功能
  • 页面缩小功能
  • 页面配色功能
    • 页面原始配色
    • 黑底黄字白链接
    • 黄底黑字蓝链接
    • 蓝底黄字白链接
    • 白底黑字蓝链接
  • 十字辅助线功能
  • 示屏放大器功能
  • 页面后退功能
  • 页面前进功能
  • 退出无障碍

西双版纳州概况

来源 :西双版纳州人民政府办公室 访问次数 : 发布时间 :2024-08-05

西双版纳”系傣语,西双”十二,版纳”意为一个提供封建赋税的行政单位直译为十二千田,实际上是指十二个行政区域。

一、历史沿革

西双版纳古称勐泐。三国、两晋时期及以前属永昌郡管辖。南北朝时期,西双版纳一带的12个傣族部落泐西双邦”,奉天朝为天王”,受到封赏。公元8—10世纪,勐泐政权属唐代地方政权南诏银生节度管辖。傣历522年(公元1160年),傣族首领帕雅真统一勐泐,属南宋地方政权大理”管辖。帕雅真奉天朝为共主”,接受封建王朝的封号,其后,帕雅真之四子桑凯冷继父位时,受天朝封赐为勐泐王”。元灭宋后,在云南设立行省,将云南划分为37路、5府,勐泐一带称为车里路”。此后勐泐一带地区开始实行土司制度,元贞二年公元1296,在车里设车里路军民总管府”,管辖勐泐一带地方。泰定四年公元1327改设车里军民宣慰使司”,封召坎勐为宣慰使。傣历932公元1570,宣慰使召应勐为了分配贡赋,把所管辖地区划分为12版纳”,即西双版纳12个版纳之意,这是西双版纳名称的来由。

1950217日,西双版纳全境解放,车里、佛海、南峤、镇越四县相继建立县人民政府,隶属普洱专区。1953123日,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区正式成立,自治区首府设在允景洪,自治区由云南省人民政府委托普洱专员公署1955年后改称思茅专员公署领导。195356日,自治区人民政府第二次扩大会议根据中央及省批复文件,撤消车里、佛海、南峤、镇越四县建制,按照传统习惯,将辖区重新划分为12个版纳及两个民族自治区、一个区和一个生产文化站,即设立景洪、勐养、勐龙、勐旺、勐海、勐混、勐阿、勐遮、西定、勐腊、勐棒、易武12个版纳政府和格朗和哈尼族自治区归版纳勐海领导、易武瑶族自治区归版纳易武领导、布朗山区归版纳勐混领导、基诺洛克生产文化站归版纳勐养领导19556月,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区改为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1957712日国务院批准将十二版纳合并为县级版纳景洪、版纳勐海、版纳勐遮、版纳易武、版纳勐腊。1959730日,撤版纳建制,将5个县级版纳合改为景洪县、勐海县、勐腊县。19738月,经国务院批准,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由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革命委员会直接领导,从此,西双版纳州与思茅地区(现普洱市)分设,开始行使自治州职权。19931222日,经国务院批准,撤消景洪县,设置景洪市1994212日,市人民政府成立。至今,西双版纳州辖一市两县,首府设在景洪市。

二、地理位置

西双版纳位于北纬21°10′—22°40′,东经99°55′—101°50′,处于北回归线以南的热带北部边沿。国土面积有19096平方公里,东北、西北与普洱市接壤,东南与老挝相连,西南与缅甸接壤,国境线长966.29公里。州内最高点是勐海县勐宋乡的滑竹梁子,海拔2429米,最低点是澜沧江与南腊河的会合处,海拔477米。

三、行政区划 

全州辖3个县市(景洪市、勐海县、勐腊县)30个乡镇和5个街道,211行政村2104个村民小组164个社区,1098个居民小组,驻有4个中央、省属科研单位。

四、人口与民族

2023年,全州常住人口133.30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67.21万人,占常住总人口的50.4%。世居着傣、汉、哈尼、彝、拉祜、布朗、基诺、瑶、苗、回、佤、壮、景颇13种民族。户籍总人口102.45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79.53万人,占户籍总人口的77.6%少数民族人口中傣族33.39万人,占户籍总人口的32.6%;哈尼族21.21万人,占20.7%;拉祜族6.22万人,占6.1%;彝族5.99万人,占5.9%;布朗族5.30万人,占5.2%;瑶族2.38万人,占2.3%;基诺族是我国最后一个被国务院批准的民族,有2.58万人,占2.5%。  

五、气候特点

西双版纳地处热带北部边缘,北有哀牢山、无量山为屏障,阻挡了南下的寒流;南面东西两侧靠近印度洋和孟加拉湾,夏季受印度洋的西南季风和太平洋东南气流的影响,造成了高温多雨、干湿季分明而四季不明显的气候特点,因而西双版纳气候终年温暖湿润,无四季之分,只有干湿季之别,干季从当年11月到次年4月,湿季从5月至10月。2023年全州各县市年雨量在627.51196.6毫米之间,和常年同期相比,景洪特少,勐海勐腊偏少;总日照时数各县市在1889.31966.2小时之间,和常年同期相比,景洪偏少,勐腊勐海正常;年平均气温各县市在19.625.6之间,和常年同期相比,景洪勐腊偏高,勐海正常;年内主要气象灾害为冬春气象干旱、春夏大风冰雹和局地洪涝

六、资源

西双版纳是我国热带生态系统保存最完整的地区,素有植物王国”、动物王国”、生物基因库”、植物王国桂冠上的一颗绿宝石世界物种基因库”、森林生态博物馆”、天然疗养院”等美称。

全州有森林面积2121.19,各级自然保护区(含保护小区)面积622.8万亩。有西双版纳和纳板河流域2个国家级保护区,面积402万亩;有布龙和易武2个州级保护区,面积103.25万亩;有景洪市、勐海县、勐腊县3个县级自然保护区,面积111.26万亩;有景洪市、勐海县、勐腊县3个保护小区,面积6.35万亩。有西双版纳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个,西双版纳风景名胜区管理范围(包括特、一、二、三级保护区范围及外围景点)总面积为1147.9平方公里规划西双版纳风景名胜区分为9个片区:勐腊景区、孔明山景区、勐仑景区、勐罕景区、路南山景区、布朗山景区、安麻山景区、大勐龙景区、曼飞龙景区。在蓊郁叠翠、莽莽苍苍的热带雨林中,有高等植物5000多种,其中特有植物153种,如望天树、版纳青梅、云南肉豆冠等;被列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野生植物178,如西南紫微、铁力木、云南石梓、云南美登木等。众多的植物种属相互交错生长,形成了热带雨林、热带季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苔藓常绿阔叶林、南亚热带针叶阔叶混交林、竹木混交林、灌木林等复杂多样的植被景观。走进植物王国”,进入原始森林就能见到见血封喉”的箭毒木、植物界的舞蹈家”跳舞草、植物的绞杀者”榕树、高达六七十米的望天树等各种热带雨林珍贵植物。在各种植物中,药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有中草药1724种,经过鉴定的有500多种。其中,有芳香健胃药砂仁,健胃驱虫药槟榔,有制造国产血竭的主要原料龙血树,制造云南白药的主要原料七叶一枝花,制造降压灵的萝芙木等等。在西双版纳这个植物王国里,水果资源、花卉植物、油脂植物、香料植物、染料植物、纤维植物、淀粉植物、蔬菜植物也十分丰富。

丰富的植物和温和的气候,是动物生存繁衍的理想家园西双版纳有野生动物756占全国25.3%。其中,已知哺乳动物108种,已知鸟类427种,已知两栖类野生动物47种,已知爬行动物74被誉“动物王国”、“天然动物园”。在这些野生动物中,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动物就多达179种,不仅保存着我国最大的野生亚洲象种群,还分布着野牛、印支虎、绿孔雀、巨蜥、蟒及仅产于此地的鼷鹿等珍稀动物。

西双版纳州矿产也较为丰富,拥有岩盐、铁、铜、锰、钴、稀土(磷钇矿、独居石)、褐煤、油页岩、铅、锌、汞、钨、金、高岭土等矿产。

西双版纳区位条件优越,与老挝、缅甸接壤,毗邻泰国,全州国境线长966.29公里,拥有版纳机场、铁路口岸、景洪港、关累港、磨憨、打洛、勐满七个国家口岸,形成了“三出州,四出境”水、陆、空、铁立体综合交通网。一江连六国(中、缅、老、泰、柬、越)的澜沧江·湄公河从西双版纳出境,出境后称湄公河,是一条被誉为“东方多瑙河”的黄金水道,可常年通航300吨的客货轮;从西双版纳出境的昆(明)曼(谷)国际大通道是我国陆地连接东南亚国家的一条交通大动脉;西双版纳国际机场现已开通75条国内航线,通航点57个;中老铁路西双版纳段总长214.28公里,设置西双版纳站、橄榄坝站2个客运站点和野象谷站、勐腊站、磨憨口岸站3个客货两用站,构建了中国和东盟便捷国际物流大通道,跨境运输活力不断增强。

西双版纳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联合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和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旅游可持续发展观测点。民族文化、民族风情、热带雨林、观赏植物、野生动物等自然和人文景观融为一体,构成了西双版纳种类齐全、全天候和常年性的丰富旅游度假资源。西双版纳州自上世纪80年代初开启旅游业,是中国最早开发旅游业的民族地区之一,景洪市于1999年成为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之一。2023年末,全州有1个中国优秀旅游城市、1个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19A级旅游景区(4A级以上景区14个)、4个旅游度假区(1个国家级、3个省级)、5个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1个国家级、4个省级4个国家乡村旅游重点村,3个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9个省级旅游名镇、18个省级旅游名村、3个省级最美乡村旅游地2个旅游休闲街区1个国家级、1个省级1个云南民间文化艺术之乡1个省级文明旅游示范单位有国家二级文化馆2国家三级文化馆1国家二级公共图书馆4个,美术馆3不可移动文物75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登记备案国有博物馆3馆藏可移动文物3550件(套)(其中一级文物4件)各级非遗项目209项(其中国家级非遗项目12项)省级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4个,省级非遗保护传承基地2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455名(其中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9名)非遗传习馆(所)、传习基地56全州有旅行社213家,持证导游1223名,2000余家经济型酒店及特色客栈(其中8家品牌酒店、4家精品酒店、7家五星级旅游民宿、3家国家丙级旅游民宿),接待床位超过14万个。2023年,全州累计接待国内外旅游者6209.58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976.11亿元。

十四五时期,西双版纳将按照省委省政府对我州“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全力打造世界旅游名城”的总体要求,加快推进文化强州建设步伐,坚持“国际化、高端化、特色化、智慧化”发展方向,努力把西双版纳建设成为闻名世界的森林公园和闻名世界的康养旅游名城。

七、经济社会

2023,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全州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按照“四个年”“七大产业”“七个大抓”工作思路,全力以赴拼经济、搞建设,全州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持续巩固,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全年全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78.27亿元,比上年增长5.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83.06亿元,增长4.1%;第二产业增加值183.96亿元,增长0.1%;第三产业增加值411.25亿元,增长7.8%三次产业结构比为23.5:23.6:52.9。人均地区生产总值58937元,增长3.9%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00.25亿元,同比增长4.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下降14.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6.65亿元,增长12.9%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长6.0%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9.09亿元,增长17.3%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60.64亿元,增长3.3%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1037.09亿元,增长13.2%;各项贷款余额761.54亿元,增长11.7%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218元,增长5.5%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274元,增长3.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741元,增长8.0%居民消费价格(CPI)上涨1.0%

景洪市概况

来源 :景洪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访问次数 : 发布时间 :2024-05-15

【历史沿革】景洪,傣语意为“黎明之城”。古称景咏、景陇,旧称车里、彻里,是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首府及全州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1950年车里县全境解放。1953年1月23日,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区成立(1955年改为自治州),景洪市境置版纳景洪、版纳勐龙、版纳勐养、版纳勐旺4个州属版纳。1957722日合并设为县级版纳景洪。1958年6月撤销版纳建制,实行全国统一的建制县景洪县。1993年12月22日,撤县设市。美丽富饶的景洪拥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旖旎迷人的热带自然风光、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雨林景洪,柔情傣乡”已成为叫响世界的城市名片。

【地理位置】景洪市地处祖国西南边陲,是北回归线上的一片绿洲。位于云南省南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中部,距省会昆明560千米,是全州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处东经100°25′~101°31′,北纬21°27′~22°36′之间,国土面积6866.5118平方千米。东邻江城县、勐腊县,西接勐海县、澜沧县,北连普洱市,南与缅甸接壤,紧邻老挝、泰国,国境线长112.39千米。景洪城位于澜沧江和流沙河汇合处,澜沧江由北向南穿城而过,昆洛公路从东往西越境而出。东西横距98千米,南北纵距112千米,北高南低,境内山脉走向多由西北至东南。北部是无量山尾梢,有菠萝大山、三达山、关坪山、曼岔大山、基诺山等;西部是怒山余脉,有安麻山、路南山、广三边山、勐松西山等。在迤逦的群山和奔腾的河流之间,镶嵌着允景洪嘎洒坝子、曼南坎坝子、勐龙坝子、勐养坝子、大荒坝坝子、关坪坝子、景讷坝子、勐旺坝子、普文坝子、勐宽坝子、勐罕景哈坝子、大寨坝子、勐板坝子、大窝铺坝子、中漫岔坝子、曼勉坝子等16个坝子,被称为“山国里的平原”。较大的坝子有勐龙坝,面积107平方千米;勐罕景哈坝子,面积73平方千米;允景洪嘎洒坝子,面积70平方千米。最高点在西部的路南山主峰南勒角梅,海拔2 196.6米,最低点在东南部南阿河汇入澜沧江处,海拔485米,城区海拔552.7米。景洪城位于澜沧江和流沙河之间,澜沧江由北向南穿越而过,小磨公路从东到南、昆洛公路从东到西越境而出。景洪境内河网密布,沟壑纵横,共有江河71条,属澜沧江水系。澜沧江发源于青海高原唐古拉山北麓,由西藏东部流入云南,流经迪庆、怒江、大理、保山、临沧、普洱等州市,自普洱市小橄榄坝入景洪,从市境东南方向流出境。市内流程158千米。澜沧江流经景洪这一段,史称“九龙江”,境外则称湄公河。

【资源禀赋】优越的自然条件,蕴藏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使景洪成为中国宝贵的物种基因库。被誉为“动植物王国”“植物的宝库”“森林生态博物馆”。境内有高等植物3890种,264科,1471属。其中可供利用的经济植物1200多种,珍贵名木树种340多种,列为国家级保护的有52种。各种植物生长在一起,形成高矮不一,互相依存,有着多种层次的自然群落,一般的有1~5层,多的达7~8层。植物密度大,种类繁多,每公顷林地就有几百个树种。走进“植物”王国,进入原始森林,就能见到“见血封喉”的箭毒木,“植物界的舞蹈家”的跳舞草、“植物的绞杀者”的榕树,高达六、七十米有几十层楼高的望天树等各种热带雨林珍贵植物。在各种植物中,药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有芳香健胃药砂仁,健胃驱虫药槟榔,有制造国产血蝎的主要原料龙血树,制造云南白药的主要原料七叶一枝花等大量中草药1000多种。通过实施热带雨林和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建成各类自然保护区244.74万亩,森林覆盖率达85.04%。

景洪茂盛的热带雨林和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给各种野生动物提供生长繁殖的良好条件,丰富的森林资源是珍禽异兽的家,被誉为“动物王国”和“天然动物园”。在这些动物中,仅脊柱动物就有500多种,其中鸟类390余种,兽类60余种,分别占全国的1/3和1/4,列为国家级保护的有38种。两栖动物47种,爬行动物68种,占全国两栖爬行动物总类的1/5以上。野象受到重点保护,种群数量不断增加,其它重点保护的珍稀动物还有金钱豹、印支豹、野牛、白颊长臂猿、猕猴、大灵猫、巨蜥、蟒蛇等动物。

全市共有160条江河,其中:径流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48条、以下的112条。各类蓄水工程166座,其中:中型水库4座、小一型水库16座、小二型水库59座、塘坝87座,总库容1.32亿立方米。深入践行“两山”理念,持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国控地表水断面水质优良率保持100%,通过“中国天然氧吧”复查。  

景洪在热带、亚热带生物气候和不同地形的条件下,土壤的发育具有明显的地带性、区域性特性。共有6个土类、13个亚类、36个土属、65个土种。以赤红壤、砖红壤为主,土层深厚,自然肥力高,是全国第二大黑土区。景洪水资源丰富,属澜沧江水系。初步探明的矿藏资源有铁、锰、煤、锡等20多种,出露的热泉群、矿泉点15处。

【气候特征】2023年景洪市气温明显偏高,降雨特少,日照偏少。春夏季风雹灾害较多,干旱较重。雨季开始期偏早,结束期偏早,雨季持续时间较短,以局地性的短时强降雨天气为主,洪涝灾害发生次数较多,但灾害造成的损失不大。2023年景洪市年平均气温为24.3℃,创历史新高,比历年同期偏高1.4℃,比去年同期偏高0.7℃;年极端最高气温40.2℃,出现在5月7日;年极端最低气温9.3℃,出现在1月16日;年内各月月平均气温均比历年同期偏高0.12.8℃。年降量为627.5毫米,为建站有气象数据以来历史最少。年降量比常年同期偏少512.7毫米(45.0%),比去年同期偏少512.7毫米(48.3%)。最长连续无雨日数46天,出现时段为1月1日至2月15日。最长连续降雨日数13天,出现时段为7月28日至8月9日,过程雨量总计113.7毫米。年日照时数为1966.2小时, 比常年同期偏少268.8小时(12.0%)比去年同期偏少285.8小时(12.7%)。年内4、5、7月日照时数比历年同期偏多,其余各月均比历年同期值偏少。完成农村防雷减灾示范工程示范点建设项目4个。

【行政区划】全市9个乡镇、5个街道办事处、2个农场社区管委会,共有81个村委会、68个社区,692个村民小组、459个居民小组。成立嘎栋街道和曼弄枫街道,调整优化社区布局,统筹推进乡镇(街道)赋权,梳理公布首批乡镇(街道)权责清单。认真落实西双版纳旅游度假区、景洪工业园区6个机构划转工作,完成第一批28项社会事务移交。国企改革加快步伐建立市国资委—集团公司—子公司的三级监管架构,组建国投集团,整合重组农垦集团,将农场公司资产注入农垦集团。驻有4个中央、省属科研单位。主导产业以农业和旅游业为主,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市。

【人口民族】2023年末,全市常住总人口70.61万人。景洪市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有傣族、哈尼族、拉祜族、布朗族、彝族、基诺族、瑶族、汉族等8个世居民族和20余种外来民族。户籍总人口43.98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43.05万人,占户籍总人口的98.0%。傣族14.36万人,占户籍总人口的33.0%;哈尼族7.88万人,占18.0%;基诺族是我国最后一个被国务院批准的民族,有2.41万人,占5.5%。

【社会经济】2023年,景洪市全力以赴抓经济促发展兴产业项目惠民生保安全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实现400.04亿元,增长5.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2.56亿元、增长13%;市属固定资产投资186.23亿元增长9%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4.66亿元增长51%;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55.08亿元、增长17.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906元增长3.7%

产业发展提质增效特色农业加速发展出台小糯玉米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种植面积8.2万亩、增长37%,产量5.6万吨、增长33%,实现全产业链产值13.71亿元、增长19.3%。火龙果、澳洲坚果等热带水果种植面积33.75万亩、增长7.4%,产量57.73万吨、增长14.6%,实现全产业链产值25.87亿元、增长24.7%。试点橡胶白粉病数字化防控体系胶园5万亩,新认证绿色食品企业6家、品牌9个,“雨林云果”“佳年”等本土品牌入选“绿色云品”名录,小糯玉米、牛肝菌、澳洲坚果等产品出口远销欧美国家。文旅产业强劲复苏新创成2A、3A级景区各1个,A级旅游村10个,省级最美乡愁旅游地1个,星光夜市入选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并被评为全国示范智慧商圈和首批国家级夜间文化旅游消费集聚区。接待国内外游客4995.7万人次、增长39.7%,恢复到2019年的186.2%;旅游总收入785.41亿元、增长73.1%,恢复到2019年的131.3%。数字经济蓄势待发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营业收入20.27亿元、增长5.3%,新培育1家数字经济企业,储备入库数字产业项目8项。房地产业逆势发展积极实施化解遗留问题、纾困消化库存、搭建宣介平台、规范市场秩序等举措,推动新房成交套数、销售面积和交易总额分别增长44%、40%和57%,实现量价齐涨,增幅排名全省前列。园区开发全面提速,储备成熟工业用地1954亩,其中产业集聚区勐养片区储备1558亩,建成10万平方米标准厂房、5公里园区道路,园区配套设施不断完善,完成投资9.53亿元、增长177.8%,实现产值2.97亿元、增长64%,新签约入驻企业6家。

【民生领域】民生保障持续改善就业创业更加充分城镇新增就业3100人,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2.09万人,脱贫人口劳动力转移就业9074人,发放创业担保贷款2489万元、各类困难救助补助7769万元,破解农垦医保欠费问题,完成缴费1.9亿元,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达101.9%和102.2%。教育发展再创佳绩小考、中考平均分领跑全州,高考一本上线率15.6%、再次突破两位数,本科上线率53.4%、首次实现过半。市二小、六小等学校新教学楼项目建成投用,市七中、七小、五小项目加快建设新增小学学位1350个历史性解决“6岁入学”难题。健康景洪全面推进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登革热防控取得明显成效,国家卫生城市创建通过省级技术评估,省级卫生乡镇、卫生村实现全覆盖,被命名为省级慢性病综合防治示范区。

绿美工作雨林绿美树立标杆新造林4823亩,义务植树138万株,实施绿美工程11万平方米,创建绿美社区24个、省级绿美乡镇1个、省级美丽村庄2个、州级绿美村庄70个,成功入选省级绿美雨林城市试点和城乡绿美工作标杆典型,“雨林景洪”成为全省五大绿美城市品牌之一。

勐海县概况

来源 :勐海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访问次数 : 发布时间 :2024-05-15

勐海为傣语地名,意为勇敢者居住的地方,地处云南省西南部,西部和南部与缅甸接壤,国境线长146.556公里。国家级一类口岸打洛距缅甸景栋仅86公里,距泰国北部口岸米赛仅240公里,是我国通往缅甸、泰国及整个东南亚距离最近的陆路通道。国土面积5368.09平方公里,其中山区半山区5150.02平方公里,占95.9%。下辖65乡,80个村民委员会,900个村民小组;24个社区居民委员会,171个居民小组,其中有边境乡镇4个、抵边行政村12个、抵边社区2个,抵边村(居)小组73个。有党组织1547个,党员15421名。2023年末,全县常住总人口35.97万人,户籍人口33.98万人,其中乡村人口25.31万人,占户籍人口的74.49%,有耕地面积123.21万亩。世居傣、哈尼、拉祜、布朗等8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30.04万人,占全县户籍人口的88.43%;其中布朗、拉祜、景颇、佤4个民族属直过民族;是全国布朗族人口最多的县。是车(里)、佛(海)、南(峤)地区最早进行反蒋武装斗争的地区之一。

勐海县区位优势独特,资源得天独厚。勐海有最适于人居的温度,年平均气温18.9,年均日照2088小时(日照5.72小时),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温差小,日温差大。全县森林覆盖率为68.1%,有国家级、州级、县级自然保护区4个。有植物1865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20种,素有生物基因库的美誉。主要有磷钇矿、独居石、锆英石、金等18种矿产,磷钇矿、独居石、锆英石资源储量分别占全省资源储量的100%93.7%35.8%。流程2.5公里以上常年河流159条,总长约1868公里,属澜沧江水系,水能蕴藏量116.9万千瓦。地热能、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也有较好的开发前景。

2023年全县完成2.54万亩耕地流出整改恢复,建成5900亩高标准农田,完成粮食种植70.08万亩、产量30万吨,主要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56.9%、位列全省第一粮食安全底线全面守牢。脱贫成果持续巩固,整合财政涉农资金7136.2万元,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人均纯收入20164.45元、增长10.8%,打洛村入选全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村级实践交流基地。构建多领域深层次的东西部协作格局,用好上海帮扶资金5288万元,推进实施53个项目,勐阿农产品初加工冷链物流设施、曼朗农文旅融合发展等项目稳步推进。文旅康养产业取得新进展勐海县入选全国康养百强县,新增国家级丙级旅游民宿2省级新业态企业4户,独树成林景区创建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勐巴拉获评全国康养旅游基地,宝翠香莲获评国家级生态农场学习推广浙江“千万工程”经验,行政村“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审批率100%,自然通硬化路全覆盖完成乡村振兴农房改造提升538户,新改建农村户厕5058座,村庄垃圾设施覆盖率达到66.2%

勐海以茶、粮、糖为优势支柱产业勐海县是国际茶界公认的世界茶树原产地的中心地带和驰名中外的普洱茶主产区,是全国唯一的普洱茶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获评中国西部最美茶乡”“中国茶业品牌影响力十强县(市)”“中国茶业百强县”“‘十三五茶业发展十强县”“全国普洱茶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中国普洱茶第一县”“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云南省一县一业创建示范县等美誉。普洱茶三产融合更加深入,有机茶园认证37.3万亩、为全省县级第一,培育规上茶企4户、达29户,七彩云南获全国首批生态低碳茶认证,勐海茶厂入选4 个云南企业百强”名单,目前,全县拥有驰名商标5,马德里商标10,涉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17,有大益、七彩云南、陈升号、雨林古茶坊等454家精制茶企。全县茶叶种植面积90.59万亩,可采摘面积85.77万亩,综合产值250亿元,拥有迄今世界上保存面积最大、品种最多的古茶山、古茶园,种茶、制茶、用茶、饮茶、贸茶历史悠久,普洱茶产业在勐海历经千年、传承不息。素有滇南粮仓”“渔米之乡之称,常年粮食种植面积70万亩左右,2023年粮食产量30万吨,粮食以水稻为主,先后被认定为国家商品粮生产基地县、全国水稻生产机械化示范县、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云南省优质水稻生产基地县、云南国家野生稻资源圃,勐海香米入选云南六大名米,本土培育的傣王稻荣获“2019年第五届中国农产品百强标志性品牌和上海对口帮扶地区百县百品,甘蔗种植面积16.85万亩,建成双高糖料蔗核心基地2.8万亩,2023年榨季入榨量79.2万吨,以龙头企业(西双版纳英茂公司)为引领,建成一批因甜蜜事业而富裕的小康村。

2023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98.8亿元、增长3.7%;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3.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4.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7.89亿元;进出口贸易总额完成31668万美元;财政总收入13.91亿元、增长18.9%,其中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6.71亿元;接待国内外旅游者550.18万人次;旅游综合总收入86.33亿元;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8669元,同比增长4.5%;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771元,同比增长7.8%

勐腊县概况

来源 :勐腊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访问次数 : 发布时间 :2024-10-31

“勐腊”系傣语地名,意为产茶叶之地,隶属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东、南、西南三面与老挝山水相连,西北与缅甸隔澜沧江(湄公河)相望,国境线长740.8公里,在云南省25个边境县(市)中边境线最长,占全省边境线近五分之一。全县国土总面积6860.76平方公里,辖7镇2乡、4个农场社区管理委员会,共有80个村(居)民委员会,845个村(居)民小组。2022年末全县常住人口30.65万人,其中户籍人口24.49万人,农村人口17.09万人,有汉、傣、哈尼、彝、瑶、苗、拉等27个民族,是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

勐腊县自然资源、地理环境情况。生态资源好,88%的森林覆盖率居全国前列、全省第一,有国家级、州级、县级自然保护区5个,400多万亩原始森林得到有效保护,已识别植物4000多种,已知动物6000多种,是名副其实的“动植物王国”、“物种基因库”和“森林生态博物馆”。勐腊优美而和谐,勐腊县内有5A级景区中国科学院热带植物园,4A级景区望天树、勐远仙境等景区景点,最美热带雨林风光在勐腊,千百年来多民族在这里和谐共融,孕育出了灿烂的多民族文化。勐腊富饶而开放,全县天然橡胶种植面积约230万亩,干胶产量年均18.4万吨,分别约占全省的27%、36%,是我国名副其实的天然橡胶第一县。区位优势好,境内有经国务院批复设立的云南勐腊(磨憨)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中国老挝磨憨—磨丁经济合作区,有3个国家一类口岸、6个省级通道,“一带一路”泛亚铁路中线从此穿境而过直达老挝万象;国家级一类口岸关累水港可由澜沧江直通老、缅、泰、柬、越等国,昆曼国际大通道由此出境,是我国通往中南半岛国家最便捷的陆路、水路通道。

勐腊历史人文情况。勐腊于1948年12月解放,是云南省政府认定的第一批革命老区之一。勐腊具有悠久的种茶、制茶、贸茶、饮茶历史和古老绚烂的贡茶文化,普洱茶“古六大茶山”有5座位于勐腊境内,是普洱茶和茶马古道发源地之一,茶马古道·勐腊段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2016年被评为国家级园林城市、2022年评为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和省级卫生县城。

2023年经济数据情况。前三季度,勐腊县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5.43亿元,同比增长6.0%,增速分别高于全国、全省、全州平均水平0.8、1.6、0.7个百分点。从主要经济指标来看:固定资产投资下降10.5%,规上工业增加值下降2.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5%以上,口岸进出口贸易总额增长1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25.5%以上,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6%和8%,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控制增长1.9%。2023年,前三季度GDP增速排名全州第1位。

西双版纳州传统节日简介

来源 :西双版纳州民族宗教事务局 访问次数 : 发布时间 :2024-08-05

傣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代代传承。傣族节庆文化是傣族历史传统文化的缩影,它既展示傣族的生态文化、图腾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工艺文化、水文化和诗歌、绘画、文学、艺术、体育等等,它是中华民族绚丽多姿的节庆文化花丛中的一朵奇葩。傣族重大传统节庆有“桑堪比迈”(泼水节)、豪瓦萨(守夏或入雨安居,俗称关门节。)、奥瓦萨(出守夏或出雨安居,俗称开门节。)等。

“桑堪比迈”(泼水节)


(图片来源网络)

“桑堪比迈”即傣历新年节。傣历一般以6月为首,5月为末。每年的新年是太阳沿黄道十二宫运行至白羊宫之日,此时多为傣历6月,所以有“楞贺桑堪比迈傣”即“傣历6月新年节”之说。新年到来,傣族人民都要举行最隆重的“赶摆”庆祝活动,一般为3-4天。第一天为旧年最末一日,傣语称“宛多桑堪”,即除夕;傣历旧年与新年之间往往有1-2天的“空日”,傣语称“宛脑”,既不是旧年又不是新年的日子;随后才是新年元旦,傣语称“麦帕雅宛玛”,即“日子之王来到的日子”。新年间,各村各户杀猪宰牛,做米干、米线,穿新衣、新裤,参加庆祝大会和“赶摆”活动。期间,在各村各寨的佛寺里都要举行隆重的 “沐佛”活动,“沐佛”活动结束后,人们用纯净的水相互泼洒,相互祝福。这一活动慢慢演变和发展,形成了今天的“泼水狂欢”活动。届时,成群结队的民众走上街头,参与相互泼水祝福的狂欢活动,热闹非凡。因此,人们又把傣历新年节称为“泼水节”,“泼水节”就变成了傣历新年节的代名词。

(图片来源网络)

傣历新年节,节中举行泼水狂欢、沐佛求福、软苏布施、赶摆庆典。赶摆活动中又有燃放高升、火花、水灯活动,还有跳“依拉灰”,跳“孔雀舞”、表演傣族传统武术等民间技艺表演和堆沙、划龙舟、斗鸡等民间体育竞赛,同时还进行民族商品交易等活动。传统的傣历新年节,过去多为民间活动,由傣族各村寨老人商议而定,在“麦帕雅宛玛”日前后择日举行新年“赶摆”活动,便于各村寨群众相互走访,参与活动,往往新年活动会延续一个月左右。

(图片来源网络)

如今,“泼水节”是西双版纳全州各族人民共同的民族传统节日。届时,全州放假三天,各族各界及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欢聚一堂,共度共庆这一盛大的民族团结盛会。西双版纳“泼水节”已于2006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泼水节的传说:

很久以前,天上掌管日月星辰的是一个凶残的暴君魔王,叫捧麻点达拉扎,他无恶不作,调乱日月星辰时间,使人间节令不分,白天、夜晚混乱,风不调雨也不顺,人们无法正常生活。百姓恨死他,用箭射他,箭射到他身上,只见火星乱飞,魔王一动也不动;人们拿刀去砍,只听得叮当一声,火光闪闪,魔王一根汗毛也没有损伤;人们又用火去烧,魔王却在火中哈哈大笑。魔王有七个美丽的姑娘,她们对父王的作为十分憎恨,暗中商议要杀死捧麻点达拉扎,为民除害。

一天夜里,魔王最宠爱的七姑娘,按照大家商量好的计谋,请捧麻点达拉扎喝酒。当魔王喝到有点醉意的时候,七姑娘趁敬酒试探地说:“父王啊!你的本领真大,刀砍不伤,箭射不进,水淹不死,火烧了你还高兴,你是福大命大啊!祝父王千年万年长寿无疆!”魔王真醉了,说话露了底:“女儿呀,天底下哪有不会死的人,我最怕的有一件事!” ,父王怕什么?”,  “我最怕有人拔下我的头发勒我的脖子。”

七姑娘不露声色,她继续给父王灌酒,直灌得捧麻点达拉扎头昏眼花,宫廷倒转。魔王要七姑娘扶着他上床,不一会就打起呼噜睡得像死猪一样。七姑娘灵机一动从魔王头上拔下一根头发,朝他脖子上一勒,捧麻点达拉扎的头像熟透的瓜,咕噜噜滚到地上。

没想到捧麻点达拉扎的头一碰到地就着起火来,像一个火球滚到哪里就烧到哪里。吓得七姑娘大叫起来,六个姑娘闻讯冲过来,看着燃起的熊熊大火毫无办法。大姑娘急中生智,把捧麻点达拉扎的头抱起来,火马上就熄灭了。于是,七个姑娘轮流抱着魔王的头,每人抱一天(天上一天等于地上一年),轮换时,大家向她身上泼水冲洗污垢,也防止魔头再起火。

从此以后,傣家人为了纪念这七位大义灭亲为民除害的姑娘,每到新年就相互泼水,互相祝福,这就是傣历新年泼水的由来。

(图片来源网络)

新年泼水是一种礼节,既隆重又热闹。除夕那天,人们先到佛寺里,取来最干净的清泉(江河)水,采来最香的鲜花,把花瓣撒在水中,每人取一瓢,用含着花香的清水给佛像沐浴(象征给佛祖沐浴),祈求来年平安。仪式举行完后,人们用树枝和鲜花浸水相互淋洒,以示祝福,口中不断地说着“萨瓦沙丽”(吉祥安康)“如利京宛”(幸福健康)。对长者只能轻轻地淋洒在肩和背上,表示尊重。到佛寺外和街上,年轻人们就可以泼水狂欢,以示祝福和欢乐。

傣族的传统节日除傣历新年节外,隆重的还有“毫瓦萨”和“奥瓦萨”即关门节和开门节,实际为傣族的传统佛教节日。

“毫瓦萨”时间在傣历9月15日(约阳历6月中旬)。从这天开始三个月为佛教的安居斋戒期,此间僧侣在佛寺里净居修学,接受供养,不许外出巡游。世俗信徒也要到佛寺里静坐参佛,听经拜佛。在这三个月里,正值雨季来临,气候炎热,稻秧已经栽插完,农事活计少,人们在村寨里以户为单位,每隔七天轮流祭奉(做赕)一次,也称“赕星”,要杀猪宰牛,全村人都参加,以食物、鲜花、蜡条、钱币献佛。老人信徒常留宿佛寺中,与僧侣一样生活。村寨里青年男女不准谈婚论嫁,要停止贺新房等一切娱乐活动。三个月里,要举行一次大“赕”活动,一般为三天三夜,第一天为“杭赕”,准备献佛、祭祖的物品,各家各户在家里剪纸、做金花、银花、蜡花,扎纸房子、纸牛、纸马,抄写经书经文,杀猪宰牛蒸煮猪肉、牛肉和芭蕉等食品,还要准备钱财实物;第二天“仿坦”(听经),把所有敬佛、祭祖的物品送到佛寺,虔诚地听佛爷念诵经书经文;第三天“亚南”(滴水),正午时,在释迦牟尼佛像前跪拜,双手合十至头顶,口中念念有词,将银钵中清水轻轻滴入大地,向佛祖和祖先亡灵祈求平安,“赕”的活动才算结束,整个过程神圣而又隆重。

“奥瓦萨”时间在傣历12月15日(阳历9月中旬)。这一天,表示从“关门节”以来的安居斋戒期已满,男女老幼皆盛装去佛寺里拜佛,以食物、鲜花、蜡条、钱币献佛,向佛祖忏悔,祈求佛祖赐福降平安,同时举行盛大的娱乐集会,“章哈”演唱,放高升、晚上放焰火、放孔明灯等,庆祝开门节。此时,雨季已过,稻谷收割完毕,故也称为庆祝丰收的节日。

哈尼族“嘎汤帕”节

(图片来源网络)

“嘎汤帕”是哈尼族新年节(即元旦),意为“万物更新”,新的一年开始之意。过去都于每年农历12月最后一个属牛日为“嘎汤帕”日。“耶苦扎”节,是哈尼族纪念祖先——“阿培耶苦”的传统节庆活动,时间在每年农历6月最后一个属牛日前后。为便于西双版纳州哈尼族办好自己最大的传统节日——“嘎汤帕”节,1987年,西双版纳州人大常委会把“嘎汤帕”节统一定在每年公历1月2—4日。节日期间,哈尼族村村寨寨、家家户户都洋溢着节日的喜庆,人们杀猪宰牛,广邀亲朋好友一起喝酒、唱歌、跳舞。节日期间必须要舂粑粑、祭祖先,还举行荡秋千、打陀螺、对歌等文体活动。

(图片来源网络)

诗歌中唱到:在美丽的加滇地方/聪明的阿培汤玛阿尧/开创了嘎汤帕节/阿培汤玛阿尧说/嘎汤帕要过十五天/从那以后/雅尼雅有了嘎汤帕节/雅尼雅过嘎汤帕节/杀了牛羊又宰猪/祭祀祖先神灵/祭祀万物之神/洗去了身上的尘土哟/算清了记帐的木刻/雅尼雅过嘎汤帕节/该说的话就要说/该唱的歌就要唱/该办的事情要办好/该吃的东西要吃饱/该喝的米酒要喝足/家家男儿高兴/家家女儿欢乐/在欢乐的日子里/阿培咪耶来到了加滇/跟雅尼雅过嘎汤帕/在欢乐的节日中/在丰盛的酒席上/快活的阿培咪耶/忘了日出月落/在欢乐的节日里/雅尼雅只顾高兴/男男女女只顾吃肉喝酒/一天吃掉三箩米/一天要宰三头猪/一天要喝三坛酒/谷米少了/酒肉少了/这时雅尼雅啊/才知道发愁/要汤玛阿尧把嘎汤帕改成5天。

基诺族“特懋克”节

(图片来源网络)

特懋克节的传说:

每年农历十二月,基诺族都要过“特懋克”节。1988年1月28日,州人大常委会决定把特懋克节的时间定在每年2月6日至8日。特懋克意为“打铁节”。

相传,有个妇女婚后怀胎,怀了9年零9个月也生不下来。她就抱了一只白母鸡和一只黑母鸡去巫师“莫丕”处献菜献饭,想求得“莫丕”的救助,结果“莫丕”施展了所有的巫术,小孩还是生不下来。有一天,妇女觉得她的肋巴骨很疼,疼得她坐立不安,汗如雨下。过了一个时辰,肚子里的娃娃咬断了她的七根肋巴骨,从肋下跳出来一个男孩,一手拿着火钳,一手拿着铁锤,一出生就打起铁来。从那时候起,基诺人开始使用铁器了。据传,后来基诺人就有了“特懋克”节。特为打,意为“打铁节”。特为打,懋克为“大的铁”,直译为“打铁节”。

瑶族“盘王节”

(图片来源网络)

瑶族“盘王节”的传说:

西双版纳州的瑶族主要居住在勐腊县的瑶区,景洪市勐旺乡。盘王节是瑶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图片来源网络)

传说久很久以前,评王和高王打仗,评王出了赏价,谁能胜高王,不仅重赏,还把第三位公主嫁给他,这时无人敢应,瑶族始祖盘护应召出征,渡海取回高王的首级,得配三公主,受封于“南京稽山十宝殿”为王,始称盘王。盘王与三公主生下六男六女,传下瑶家十二姓。后来,盘王上山打猎,不幸被山羊触下山崖而死。不久,儿女们在悬崖脚下的一棵樟树下找到了盘王的遗体,他们砍到树,制成木鼓,打死山羊,剥下皮做鼓面,敲鼓唱歌,哀悼盘王。从此,瑶族人民每到农历十月十六日(盘王生日)敲响长鼓,唱歌跳舞来纪念盘王。瑶家十二姓被赶出千家洞后,在迁徙途中过大海,遇上了大风大浪,7天7夜都未到岸,后烧香许愿而获得盘王的保护,过海登岸。为了报答盘王保护之恩和祈求人畜兴旺。十二姓瑶族每到一定时候,都要“还盘王愿”,“做盘王”、跳“盘王舞”,“跳长鼓舞”和“唱盘王歌”。盘王死后,一只眼睛变成太阳,一只变成月亮,肌肉变成山脉,血管变成河流,大地的花草树木,是盘王的皮毛。在瑶族人民的心目中,盘王是与日月同辉的神像。因此,逢年过节,瑶族人民还要拜天地纪念盘王。

现在过盘王节,多在瑶族集聚的村寨和瑶区乡开展活动,有时也在勐腊县开展节庆活动。活动内容主要是歌舞表演和体育项目竞赛,由瑶族群众演唱瑶族民歌、跳瑶族传统舞蹈,举行摇旗擂台赛、顶杆竞赛。盘王节庆很有名声,每逢节庆,省内外瑶族代表、嘉宾和州内各族各界人士纷纷前来庆贺,共度节日。盘王节盛况空前,它已成为各族人民进行文化交流、增进友谊与团结的民族节日。

彝族“百诗佳”节

二月八“百诗佳”传说:

百诗佳是彝语“英雄”之意。

相传,有一个叫进贤的彝族小伙子,力大无比,武艺高强,上山打虎,下海擒龙不在话下,乡亲们都很尊重他。有一年,外敌入侵国家,进贤应征入伍。临行之前,他对乡亲你们 说:过年的时候就回来。进贤一走就是一年。第二年春节,还不见进贤回来,乡亲们认为他一定是为国捐躯了,到了农历二月初七傍晚,人们还沉浸在失去好小伙的悲痛之中,突然,一阵锣鼓声响起,只见进贤骑着高头大马,披红挂彩进革来。在乡亲们的追问下,进贤说出了原委;在抵御外敌的战斗中,进贤英勇杀敌,屡立战功,被皇帝封为大将军。可在一次战斗中他不幸身负重伤,因为疗伤,才延误了归期。为了欢迎进贤归来,第二天,也就是农历二月初八这一天,村民穿上漂亮衣服,杀猪宰羊,弹起了弦,跳起了三跺脚,荡秋千,对山歌,打陀螺,丢包,热热闹闹为这位英雄补过春节。从那以后,香堂人就把农历二月初八定为英雄的节日,并沿袭下来。

另一传说:传说很久以前,创造人类的老天爷叫每个民族的头人到他那里领取各民族的文字,并要求头人们用3个月零3天的时间把本民族的人都教会,才能分到谷魂、田地、牛马等。香堂人的头人把文字刻在了糯米粑粑上。在回家的路上,头人因为饥饿,把刻有文字的粑粑都吃光了,没有把文字教给族人。香堂人因此没有分到谷魂、田地、牛马等。香堂人的生活陷入了极端贫困中。在他们的一再祈求下,老天爷派一对兄妹带着谷魂、田地、牛马下凡,并为他们各准备了两颗鸡蛋大的饭作为路上的干粮。路上妹妹丢失了一颗,吃了一颗。哥哥让妹妹与自己同吃剩下的一颗,妹妹说这样俩人谁都到不了人间。她让哥哥带着东西先到人间,返回天上时再来接她。妹妹告诉哥哥,如果她死了,每年的二月初七早上到寨子的东面最高的山上最高的树下叫她的魂,她将给香堂人的谷魂及来年带来好运。哥哥返回天上时,在路上发现了妹妹的尸体。为了纪念这位品德高尚的姑娘,彝族把农历二月初八订为自己的节日。勐腊县第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二月八百诗佳”定为勐腊县内彝族的传统节日。活动有荡秋千、打陀螺、跳笙、跳三跺脚、对歌、经贸活动等。

西双版纳州十三个世居民族简介

来源 :西双版纳州民族宗教事务局 访问次数 : 发布时间 :2024-08-05

(一)傣族

傣族源于古代的百越族群,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和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大体分为西双版纳方言和德宏方言两种。有本民族文字,但因居住地域的关系,各地方使用的文字略有不同,可分为傣泐文(西双版纳傣文)、傣那文(德宏傣文)、傣绷文和金平傣文(又称傣端文)4种。

傣族是跨境民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少数民族。生活在中国境内的傣族,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南部,多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部分信仰原始宗教。居住在西双版纳州地区的傣泐支系,传统民居为干栏式建筑,傣雅支系传统民居多属于土木结构建筑。

2023年末,西双版纳州傣族总人口33.39万人,占全州户籍总人口的32.6%。一年中有三个重大节日,即“桑堪比迈”(傣历新年,阳历四月中旬)和“毫瓦萨”(守夏或雨安居,俗称关门节,阳历七月中旬)、“奥瓦萨”(出守夏或出雨安居,俗称开门节,阳历十月中旬)。傣雅支系和部分傣那支系则过“比迈楞叁”(即过春节)。

(二)汉族

汉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主要成员。她由古代华夏族和其他民族长期融合而成。西双版纳辖区汉族,有世居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支边两部分。在世居汉族中,又有散居和聚居两种。支边部分,主要有“边纵”地下党及解放军转业退伍军人,湖南祁东、醴陵两县移民支边及北京、上海、重庆、昆明支边青年,内地调来的干部和统分大中专毕业生。汉族传统节日主要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等。

(三)哈尼族

哈尼族源于中国古代羌人。西双版纳的哈尼族自称“阿卡”,本地统称“爱尼”。自称“阿卡”的哈尼族分“吉维”、“吉坐”和“木达”三个支系。随着党的民族政策的贯彻落实和民族识别工作不断推进,先后把“阿克”、“布下”、“补过”、“排角”归属哈尼族。公元7-8世纪时,哈尼先民主要居住在红河中游两岸地区,公元9世纪中叶南迁进入西双版纳。哈尼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2023年末西双版纳州哈尼族人口有21.21万人,占全州户籍总人口的20.7%。主要分布在景洪市景哈哈尼族乡、勐龙镇、勐罕镇、嘎洒镇;勐海县格朗和哈尼族乡、西定乡哈尼族布朗族乡、布朗山布朗族乡;勐腊县关累镇、勐捧镇等。主要节日有“嘎汤帕”、“耶苦扎”等,“嘎汤帕”节是哈尼族新年节(即元旦),意为“万物更新”,新的一年开始之意。

(四)拉祜族

拉祜族源于古代羌人。公元10世纪迁至西双版纳、思茅一带,西双版纳地区的拉祜族多从澜沧县迁入。拉祜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分拉祜纳和拉祜西两大方言。2023年末,西双版纳州拉祜族人口有6.22万人,占全州户籍总人口的6.1%。主要聚居在勐海县的勐阿镇、勐往乡、勐满镇;部分散居于勐海县的西定哈尼族布朗族乡、勐宋乡及景洪市嘎洒镇、小街乡、勐龙镇和勐腊县的磨憨镇等。主要节日有扩塔节(即拉祜扩)、火把节、尝新节。

(五)彝族

彝族源于古代北方“氐羌”族群。是从青海流域南下的氐羌族群中的一部分,与当地民族长期融合而形成的一个民族。清代,彝族祖先中的“腊鲁”支系迁居新平、景谷一带,后因战乱,由景谷经思茅迁入西双版纳境内定居。2023年末,西双版纳州彝族人口有5.99万人,占全州户籍总人口的5.9%。主要分布在勐腊县的象明彝族乡、曼腊彝族瑶族乡、易武乡、勐伴镇,景洪市普文镇等地。主要节日有:彝族节(俗称二月八)、火把节。

(六)布朗族

布朗族源于古代濮人,与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的佤族、德昂族有族属渊源关系。现今主要聚居于西双版纳州勐海县的布朗山布朗族乡、西定哈尼族布朗族乡、勐满镇和打洛镇等乡镇,少部分散居在景洪市的大渡岗乡、勐养镇、勐龙镇;勐腊县的关累镇、勐捧镇、勐满镇、勐腊镇、磨憨镇等。语言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布朗语支,民众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2023年末,西双版纳州布朗族人口有5.30万人,占全州户籍总人口的5.2%。主要节日有“桑康”节、“玛格乐”节。

(七)基诺族

基诺族自称“基诺”,“基诺”意为舅舅的后代或者舅舅的民族。基诺族是1979年5月31日国务院正式确认的一个单一少数民族。 基诺族的族源有两种,其一是属氐羌族系分支,由西北迁徙而来;其二是据基诺族创世史诗传说和基诺族送魂路线等口碑,认为基诺族先民发祥于杰卓山(今景洪市基诺乡洛特老寨)。另据傣文《泐史》记载,元末明初,西双版纳傣族的第九任召片领刀坎曾娶基诺族肖则为妻,说明当时基诺族就生活在西双版纳一带。2023年末,西双版纳州基诺族人口有2.58万人,占全州户籍总人口的2.5%。主要聚居在景洪市基诺山基诺族乡、勐旺乡,部分散居于景洪市勐养镇、普文镇、大渡岗乡和勐腊县象明乡、勐仑镇等地。主要节日有:“特懋克”节和“新米”节,其中“特懋克”节最为隆重。

(八)瑶族

瑶族源于秦汉时期“长沙武陵蛮”或“五溪蛮”。西双版纳瑶族有自称“蒙”(蓝靛瑶)和“棉”(顶板瑶)两个支系。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瑶语支。明末清初,瑶族先民由湖南、广西迁入云南,经文山、屏边、思茅、江城等地进入西双版纳今景洪市勐旺乡和勐腊县边沿一线山区。2023年末,西双版纳州瑶族人口有2.38万人,占全州户籍总人口的2.3%。主要分布在勐腊县的瑶区瑶族乡、勐伴镇、易武乡、关累镇、磨憨镇、勐满镇以及景洪市的勐旺乡。主要节日有:“盘王”节、“新米”节。

(九)苗族

苗族自称“蒙”,其祖先从贵州经云南文山、墨江、思茅至易武,后入勐伴居住一段时间,最后向南迁至磨憨镇境内定居,迄今已有二百余年的历史。苗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西双版纳州的苗族主要分布在勐腊县磨憨镇、象明乡、关累镇;其余零星散居州内乡镇、机关、农场、厂矿等。主要节日有丢包节等。

(十)回族

西双版纳境内回族来源,主要是在明清时进入西双版纳经商的大理回族商人与当地少数民族联姻,落籍西双版纳的回族后裔,其次是1950年以后支援边疆建设的内地干部、工人、农民和科、教、文、卫人员中的回族职工及其后代。其余回族主要来自昆明市、红河州沙甸及玉溪地区的通海、峨山等县。主要分布在景洪城区及勐海县的勐海镇、勐遮镇,部分散居于各乡镇机关、厂矿、农场,其中只有勐海县勐海镇有村落。主要节日有“开斋”节、“古尔邦”节、“圣诞”节(圣纪节)等。

(十一)佤族

佤族源于古代“濮”人,佤族自称“佤”或“阿佤”。 佤语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德昂语支,与布朗语有亲缘关系。西双版纳州境内佤族主要分布在勐海县勐遮镇曼扫村委会佤族寨、佤族新寨;勐遮镇曼弄村委会佤族老寨、勐海县勐混镇曼扫村委会曼回寨;勐海县西定哈尼族布朗族乡暖和村委会浓岛老寨、中寨、新寨。

(十二)壮族

壮族他称“沙人”,西双版纳州境内世居壮族自称“养”。由于生活习俗与当地傣族相近,故又自称“傣养”。语言原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但州内壮族由于与傣族长期交往和杂居,本民族语言除少数老人知晓和使用外,多数人平时都操傣语,通汉语。西双版纳境内世居壮族祖先,多从广西经文山等进入老挝,后又因战乱从老挝迁入勐腊县定居。主要分布在勐腊县的勐伴镇、瑶区瑶族乡。节日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等。

(十三)景颇族

西双版纳境内景颇族是二十世纪初从云南德宏州陇川县经缅甸、澜沧县迁入勐海县的。主要居住在勐海县勐海镇勐翁村委会的景颇寨,是一个多民族杂居的村寨。景颇族现在过的节日有春节、火把节、清明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