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0日,西双版纳州召开生物多样性保护专场新闻发布会。
州林业和草原局、州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生物多样性保护情况,并就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主要做法、落实林长制情况、西双版纳州生物遗传资源及其相关传统知识获取与惠益分享试点项目(简称ABS项目)取得成果等问题答记者问。记者在发布会上获悉,作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区域,西双版纳州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通过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立法、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执法监管、自然保护地建设、热带雨林保护修复回归、科研赋能、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大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教育等举措,扎实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西双版纳州相继出台了《森林资源保护条例》《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环境保护条例》等24部地方法规,对保护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和生物多样性提供了法律保障。通过封山育林、人工造林、模拟飞播、森林抚育、补植补造、退耕还林等方式,森林资源得到了有效保护,目前森林覆盖率达74.05%,居全省第一。据已有调查数据显示,西双版纳有高等植物5000多种,其中特有植物153种,濒危植物134种。已知陆生野生动物756种以上,鸟类超过427种,占全国的36%;鱼类超过152种,有60多个特有种;昆虫类超过2万种;爬行类、两栖类占全国的20%以上。目前已建自然保护地12个,建成面积达820万亩,占全州国土面积的28.7 %,正在推进5个州级自然保护小区和5个自然教育基地建设。通过自然保护地建设,最大限度保持了西双版纳森林生态系统,特别是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栖息物种得到了有效保护,亚洲象、鼷鹿等濒危珍稀代表性物种种群数量有所上升。在落实林长制方面,西双版纳州构建了州、县、乡、村四级林长制体系,明确专管员2067人,聘用护林员3157人,林区网格化管理实现了“山有人管、林有人护、责有人担”。
在ABS项目探索实践方面,完成了部分遗传资源及传统知识本底和开发利用现状调查,牵头起草了《西双版纳州遗传资源及其相关传统知识获取与惠益分享管理办法》,明确获取与惠益分享方式,全州共签订3份ABS协议。探索总结出生物多样性保护村寨示范效应——曼远经验,让群众在生物遗传资源及其相关传统知识的保护传承中得到了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