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切换成纯文本
  • 页面放大功能
  • 页面缩小功能
  • 页面配色功能
    • 页面原始配色
    • 黑底黄字白链接
    • 黄底黑字蓝链接
    • 蓝底黄字白链接
    • 白底黑字蓝链接
  • 十字辅助线功能
  • 示屏放大器功能
  • 页面后退功能
  • 页面前进功能
  • 退出无障碍
生物多样性保护
    您现在的位置: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人民政府>>专题专栏>>生物多样性保护>>

世界野生动植物日丨西双版纳保护区动植物科普(六)威氏鼷鹿

  • 来源: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  |  访问次数 :  | 
  • 发布时间:2022-08-22 09:19 | 
  • 视力保护色:








中文名:威氏鼷鹿   

拉丁学名:Tragulus Williamsoni

别名:小鼷鹿、鼠鹿、小跳麂、马来亚鼷鹿、小鹿、改范(傣)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亚门:脊椎动物亚门

纲:哺乳纲

亚纲:真兽亚纲

目:偶蹄目

亚目:反刍亚目

科:鼷鹿科

属:鼷鹿属

种:小鼷鹿

分布区域:中国云南、老挝、柬埔寨、越南、泰国、马来西亚和缅甸

级别保护: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威氏鼷鹿(学名:Tragulus Williamsoni),别名小鼷鹿,共38个亚种。体形略比野兔大,体重1.3~2.0kg,体长420~630mm,肩高约200mm,是仅次于蹄兔目成员最小的有蹄类动物,也是鼷鹿科种体型最小的一种。面部尖长,无角,雄性有发达的獠牙,四肢细长,前肢较短。雄兽和雌兽的头上都没有角,第一枚门齿呈铲状,第二、第三枚门齿和犬齿都呈条状,铲状的门齿之间还有空隙。雄兽的犬齿较为发达,露在外面形成獠牙,是它决斗时的主要武器。鼷鹿习惯于夜间生活,主要在黄昏活动。以植物的花果及其他落地野果为食。每年主要在6~7月交配,其他月份也可繁殖。主要分布在中南半岛,和印度尼西亚的爪哇、苏门答腊等岛屿。

该物种已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3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濒危(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