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县、市人民政府,试验区管委会,各区管委会,州各有关单位:
经州人民政府同意,现将《西双版纳州农业防寒抗旱抗灾应急工作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附件:1. 部分农作物及水产品受寒害最低临界温度参考表
2. 西双版纳州2012—2019年平均日最低气温分布图
3. 西双版纳州2012—2019年平均降雨量分布图
4. 景洪市近10年日最低气温低于8℃-高于8℃时间
段统计表
5. 勐海县近10年日最低气温低于8℃-高于8℃时间
段统计表
6. 勐腊县近10年日最低气温低于8℃-高于8℃时间
段统计表
2020年1月19日
(此件公开发布)
西双版纳州农业防寒抗旱抗灾应急工作方案
为有效预防农业低温霜冻、干旱灾害,保证抗灾救灾工作高效有序进行,最大程度地减少人民群众财产损失,促进全州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根据《西双版纳州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西双版纳州防汛抗旱应急预案》和《西双版纳州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等,结合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适用范围
本方案适用于西双版纳州范围内发生的低温霜冻、干旱灾害的预防和应急处置。
二、工作原则
(一)以人为本,预防为主。最大程度地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是应急处置的首要任务。密切监视低温、干旱等灾情,认真做好各项防范工作。在处置过程中,应采取一切措施,最大程度地保护农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增强忧患意识,坚持预防与应急相结合,常态与非常态相结合,做好应对农业重大低温霜冻、干旱灾害突发事件的各项准备工作。
(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建立健全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实行行政领导责任制。各县(市)、各区负责统一领导和指挥职责范围内应急处置行动,各有关单位按照各自职责做好有关应对工作。
(三)依法防御,科学调度。坚持依法防寒抗旱,按照“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公众参与”的原则建立健全防御体系。防寒抗旱工作按照统一部署,突出重点、兼顾一般,科学调度、优化配置,下级服从上级、局部服从全局。
(四)果断处置,全力抢险。各级各有关单位要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本处置预案要求,提高应急能力。如发生农业低温霜冻、干旱等自然灾害时,要迅速反应,分工负责,沟通协调,整体联动,采取果断措施,保证处置工作顺利实施。
三、防寒抗旱灾前措施
(一)防灾减灾准备
1. 组织思想准备。各县(市)、各区防寒抗旱领导小组要成立防灾减灾办公室,不断完善农业防寒抗旱组织,落实责任制。要加强宣传,强化农业防灾减灾意识,做好防大灾抗大灾的思想准备。
2. 农业设施准备。各级各部门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做好农田设施、农业机电设备的加固和防护措施,并做好相关基础设施的维修、加固、改造,增强农田及各类农业基础设施抗御灾害的能力。
3. 预案准备。各县(市)、各区要根据本行政区域内历年来农业重大低温霜冻、干旱灾害的发生规律,修订完善应急预案,确定防御重点。研究制定关键时段、重点区域和薄弱环节的农业抗灾救灾、恢复生产措施。指导重大低温霜冻、干旱灾害多发区域的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生产的避灾抗灾能力。
4. 物资与技术准备。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储备必要的农业生产资料等救灾物资。积极培训、推广农业防灾减灾技术,组织开展农业防灾减灾技术攻关。
5. 专家队伍准备。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建立防寒抗旱专家队伍,为指导防灾减灾及灾后恢复生产提供可靠智力保障。
(二)农业低温霜冻与干旱判定依据与处置
根据气象、水利部门数据分析,低温霜冻和干旱灾害易发生在冬、春季或灌溉设施配套不完善的山区、半山区。灾害发生区域主要种植作物是粮食、橡胶、甘蔗、茶叶、热带水果、蔬菜等,这些作物生物学特性能耐受最低临界温度是-5℃-10℃之间,持续时间1-12小时范围内(具体详见附表1);畜牧养殖品种主要为猪、鸡、牛、羊等畜禽,对低温寒害受影响较大的主要是老、幼、孕、弱群体;水产养殖低温寒害受影响是以罗非鱼为主养品种的坝区,罗非鱼的低温耐受临界温度为10℃。高温、干旱灾害最高临界温度是35℃-40℃,无有效降雨持续时间在40天左右,根据农作物和水产养殖临界温度及持续时间。出现以上灾害性天气时,各县(市)、各区要组织相关人员到受灾地点进行确认核实灾情,并将受灾情况形成报告上报上一级政府和农业农村行政主管部门。
各县(市)、各区要加强多部门沟通协作、信息共享和会商研判,进一步加强低温霜冻、干旱天气的预报和监测预警工作,提高预报预警精度,尽可能延长预见期,为应对工作提供科学、系统支撑。充分利用有效手段,及时准确向群众发布预测预警信息,切实做到重要天气、寒情、旱情及时全面传递到村、到户、到人,及早做好农业防灾减灾准备工作。
各级各部门按照各自职能部署防寒抗旱工作;指导抗灾救灾和灾后恢复生产;及时收集、整理和反映农业灾害信息;指导灾区群众开展农业结构调整,开展防灾减灾技术示范培训;提出农业生产救灾资金的分配意见,加强救灾资金管理工作。视灾情及时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深入受灾一线、田间地头帮助群众科学防灾减灾,组织党员、干部和受灾群众开展生产自救,减少灾害性天气给农业生产带来的不利影响,力争将损失降至最低。
(三)防寒灾前措施
低温霜冻天气会对正在生长发育的农作物、畜禽、水产养殖造成伤害,使农作物局部伤害,造成落花、落叶,导致减产或全株死亡,对畜禽和罗非鱼生产造成冻伤、冻死,降低机体抵抗力等危害。农作物遭受霜冻危害的机理主要是:冻结使细胞脱水引起危害;代谢过程被破坏,原生质结构受损伤以及细胞内冰块的机械损伤。农作物内部的水分被冻结成冰晶,霜冻过后,气温很快回升,水分蒸发量大,致使植物枯萎而死亡。根据我州近年来低温霜冻发生分布区域看,主要集中在海拔在1000米以上地区呈带状分布(详见日最低气温分布图)。这一区域农作物种植(主要种植作物是水稻、甘蔗、茶叶、部分橡胶等),在低温冷害主要出现在日最低气温≤10℃时,在农业技术上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种植业生产方面:
1. 选择适宜种植地、播种期和移栽期。喜温作物只能栽植在全年无霜期较长的地区,根据某一栽培植物生长发育最低临界温度和霜冻指标,分析多年的气候资料,找出适宜作物生长的气候带,是防御霜冻最经济的办法。 结合当地历年低温霜冻发生情况和当年的天气中长期预测预报,确定需种植作物的最佳播种、移栽期是避开低温霜冻最重要的措施。如,勐腊县勐伴镇回落村海拔1000-1200米部分区域,种植粉蕉;勐海勐阿镇南朗河村海拔1000-1200米部分区域,种植甘蔗;历年来发生低温霜冻频繁,这些点状区域应采取调整种植结构,发展种植需要低温春化、耐低温作物或调整播种节令归避冷害霜冻发生时间段。
2. 推广采用耐寒抗冻新品种,实行科学栽培管理,提高作物的抗低温霜冻能力。在经常发生霜冻的区域,选用抗低温霜冻能力较强的品种,是防御霜冻最经济有效的措施。选用既抗霜冻又优质高产的新品种,是低温霜冻区域发展农业生产的最佳对策。科学栽培管理可提高作物的防抗低温霜冻能力。要不违农时,适时早播,使作物能早生快发,在发生低温霜冻前正常成熟,从而防止霜冻灾害;选用的作物品种要与当地的无霜冻期相适应,避免选用晚熟品种,防止低温霜冻来临时还未能正常成熟而受害。
3. 物理化学防低温霜冻措施。一是覆盖法。可用于大面积推广防霜,适用于园艺及大田经济作物。用草帘、草灰、沙土等覆盖在作物幼苗上,可使地面热量不易散失;用塑料薄膜覆盖,效果更明显。二是熏烟法。利用燃烧发烟物,使其形成烟幕,达到防霜的目的。烟幕可使地面有效辐射减少,降温减慢,增温效果为0.5—3.0℃。一般常用杂草、枯枝等作发烟材料,也可以用化学药剂,如红磷等作发烟剂。三是灌溉法 。灌水能增大土壤热容量和导热率,增加空气温度,减少辐射冷却。相比不灌水的农田,作物叶面温度可提高1—2℃。还可用喷雾或喷灌等形式,其防霜效果也较好。如霜冻较轻,可每隔15—30小时喷1次,如霜冻较重,一般7—8小时喷1次,喷水数量每次每亩65—125千克。
畜牧业生产方面:
1. 提前注意检查畜禽圈舍、门窗和房顶,应增设保温帘(膜),在迎风面应留意不要留缝隙,防止贼风。
2. 当恶劣天气来临前,可根据养殖情况,适当增加高能量饲料饲喂量,提高畜禽个体御寒能力。
3. 可适当增加圈舍养殖密度,让畜禽互相以体温取暖,畜禽多散热多,对提高舍温有一定作用。
4. 在寒冷气候下,容易造成畜群呼吸道、肠道疾病和传染病发生。养殖场可根据免疫计划或疫情流行情况,增加一次疫苗免疫。除疫苗加强免疫接种外,可采取在饲料中添加预防性药物,以预防和控制呼吸道和肠道疾病的发生。
5. 要检查畜禽圈舍水路、电路、道路,保证三路畅通和注意防火安全,并预备好足够的应急备用设备和材料。
6. 加大畜牧业政策性保险宣传工作,做到应保尽保,化解养殖业生产风险,增强救灾和灾后恢复生产实力,减少灾害损失。
渔业生产方面:
1. 要加深池水保温。一般当池塘表层水温降到8-10℃时,水温2米以上的池塘,底层水温相对保持在15-17℃以上。
2. 搭建保温棚,加盖养殖薄膜等保温措施,这是罗非鱼越冬防寒最常见的一种做法。
3. 大面积水产养殖区域可以采取使用水质与底质改良剂,泼洒增氧剂,改良水质与底质,为养殖生物正常生长提供适宜水域环境。
4. 调整养殖品种结构并及时出售易受低温影响的罗非鱼、罗氏沼虾等以降低损失。
5. 提前清除鱼塘淤积,改善养殖水体质量。养殖过程中发现死鱼及时打捞以免污染水体。
6. 要加强巡塘管理,记录水质、容氧等变化,技术部门可根据水温变化指导养殖户进行科学投喂,避免饲料浪费和水质恶化。
(四)防旱灾前措施
干旱天气发生时,尤其是冬春旱和夏旱会阻碍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发育,播种期会使幼苗破土较难,导致缺苗断垄的现象发生,在农作物需水临界期处于幼穗分化阶段,光合作用较强,新陈代谢比较旺盛,叶面蒸腾量较大,属于农作物需水关键期,干旱阻碍农作物的正常抽穗、开花,影响籽粒灌浆与成熟,病虫害频发、产量降低或植株死亡;对畜牧业造成畜禽饮水困难,增加疫病发生风险,影响养殖效益。在干旱发生前,各辖区范围内大面积无有效降雨在30—50天内(详见平均降雨量分布图),在农业技术上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种植业生产方面:
1. 调整种植结构,积极发展设施农业、特色农业;加强田间管理,适时镇压提墒,抢墒播种或延迟播种,多用农家肥,尽量少用无机肥,防止土壤板结。
2. 调整作物结构,改进作物布局,调整耕作制度、调整熟制、发展间套种等措施;推广应用耐旱新品种、改种耐旱作物、旱育稀植、薄膜覆盖、节水灌溉措施(采用喷滴灌设施)、保水剂或抗旱剂等一些有效的农业技术方法。比如:勐海县勐遮镇曼娥片区,因灌溉设施未完善,常年靠自然降雨满足农业生产需求,群众一直发展水稻种植,建议该区域调整种植作物,种植需水量较小的旱地作物(玉米、大豆等),在山区、半山区推广应用喷、滴灌节水灌溉设施。
3. 提前布局谋划建设抗旱应急水源工程;发动群众建设小水窖、水池、坝塘等应急备用水源设施。
4. 不断完善渠系配套水利设施,充分利用现有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建立水库科学合理的用水、调度、管理等制度;充分利用汛期雨洪资源,提前关闸蓄水,扩大库容井灌面积,以水补旱,提高水资源调控能力。
5. 采取抗旱气象人工增雨保障措施,抓住有利天气条件,及时采取火箭和飞机等措施实施人工增雨作业。
畜牧业生产方面:
1. 开源、节流。采取开渠引水和打井自给方式进行开源;种畜禽场、规模养殖场(户)、农村散养户应开展修补水池(窖)、饮用水管改造,防止“跑、冒、滴、漏”现象,防止浪费。
2. 加强饲养管理,调整饲养方式。采取“干清粪”工艺清理粪便,保持舍内干爽清洁,减少圈舍冲洗次数。
3. 采取防暑降温措施,畜禽圈舍要增加风扇,增加通风或定时喷水降温消暑,散户应注意防止畜禽发生中暑,减少损失。
4. 强化饮水卫生,防止疾病滋生蔓延。由于干旱、高温,当对水源没有选择余地时,如不注意畜禽饮水卫生,很容易诱发疾病、传播疾病。对一些死水、混浊水等地面水应先净化,然后再进行消毒。净化可采用沉淀和过滤方法,沉淀多用明矾,每立方米40-60克;过滤常用的滤料有矿渣、木炭等。消毒可采取漂白粉消毒法,根据水质不同,清洁透明河水每立方加漂白粉6-8克,水质混浊河水每立方加漂白粉8-12克,环境较好的山塘水每立方加漂白粉8-12克,环境差的山塘水每立方加漂白粉12-18克。禁止使用工业污染和病原污染的水源。
5. 调整畜禽养殖经营策略,减少损失。及时采取适当提前出栏,适当缩小规模,减小因缺水导致的畜禽损失。
渔业生产方面:
1. 科学调度渔业用水,必要时确定最低水位线,避免多重损失;有条件的地区,可采取“过塘水”,即先水过塘、再灌溉农田的办法,科学调配、充分利用有效的水资源。
2. 根据气候预测提前增加池塘蓄水量。
3. 控制水位。高温季节易出现水温分层、水质恶化现象。故要将水位控制在1.2-1.5米,既有合适的水温,又可稳定水质。
4. 采用生石灰调节和改善水质。可每隔10-15天,每亩每米水深用生石灰15公斤,化水全池泼洒。
5. 采用微生物制剂调节和改善水质。条件好的地方,可施用EM菌、活水宝、光合细菌、底改净等有益微生物制剂和底质改良剂来改善水质及底质。
6. 加强增氧措施。使用底层增氧机和在天气闷热、下雨天及平时凌晨24时—1时全池泼洒以过碳酸钠为主要成分的片状增氧剂200—300克/亩。
7. 控制和减少养殖密度,减少对水体的需要。
四、预警和应急处置
按照灾害种类、程度及范围,启动相应预案。当突发事件、自然灾害、防汛抗旱达到启动条件时,由州人民政府启动《西双版纳州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西双版纳州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西双版纳州气象灾害应急预案》《西双版纳州防汛抗旱应急预案》,各部门按照职责响应。
五、信息报送
(一)信息的采集与报送。农业农村部门与气象部门保持稳定畅通的信息交换渠道,定期、不定期的会商;州农业农村局通过农情系统向各县(市)农业农村局采集农业重大灾害信息。实行24小时领导带班制度,值班人员全天在岗值守。信息主要采集内容:灾害种类、发生时间、地点、范围;农作物受灾、成灾、绝收面积;农作物损失程度;养殖受灾户数、畜禽死亡数;农田及农业基础设施损毁情况,农业经济损失,已经采取的对策措施等。
(二)信息报送实行分级上报、归口处理。农业重大低温霜冻、干旱灾害发生后,由县(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急管理部门向同级人民政府和上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急管理部门报告。
六、应急保障
州级和县(市)、乡(镇)分别成立农业防寒抗旱抗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本行政区域的农业防寒抗旱抗灾工作。根据属地管理的原则,结合历年来当地受灾情况和重点区域,县(市)、乡(镇)人民政府制定本辖区内的农业防寒抗旱抗灾应急实施方案,并上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和农业农村行政主管部备案。
(一)州农业防寒抗旱抗灾协调机构
州级成立农业防寒抗旱抗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协调、指导全州农业防寒抗旱处置工作。由分管副州长担任组长,分管副秘书长、州农业农村局局长任副组长,州民政局、州财政局、州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州农业农村局、州水利局、州应急管理局、州市场监督管理局、州林业和草原局、州广播电视局、西双版纳报社、州农垦局、州气象局、云南省水文局西双版纳州分局等成员单位。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州农业农村局,由州农业农村局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州农业农村局、州应急管理局、州水利局分管领导兼任副主任。
(二)州农业防寒抗旱抗灾工作领导小组职责
研究部署农业防寒抗旱抗灾工作;指导农业防灾救灾和灾后恢复生产;及时收集、整理和反映全州农业灾害信息;指导灾区农业结构调整,开展防灾减灾技术示范;提出农业生产救灾资金的分配意见,加强救灾资金管理工作;负责种子、化肥、农机、农药等救灾物资的储备、调剂和管理。视灾情,负责组派农业抗灾救灾工作组、专家组等赴灾区开展指导和救灾工作。
(三)州农业防寒抗旱抗灾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主要职责
州民政局:负责受灾群众临时生活救助;组织、指导开展救灾捐赠工作。
州财政局:负责应急救灾资金筹集、拨付、管理和监督;协同有关部门向上级财政申请救灾补助资金。
州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提出耕地保护措施,指导基本农田保护区建设工作。
州农业农村局:及时收集、整理和反映全州农业低温霜冻、干旱灾害信息;指导农业抗灾救灾和灾后复产;指导灾区农户调整农业种养殖结构,引进耐旱耐寒品种,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开展防灾减灾技术示范;负责强化病虫监测预警,适时组织专家和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开展生产技术指导,大力推广丰产栽培、绿色防控等科技措施;负责动物防寒抗旱及疫病防治工作,做好动物疫病疫苗、消毒药品、诊断试剂等应急防疫物资的储备和供应,组织畜禽、水产养殖场(户)做好防寒保暖工作;配合提出农业生产救灾资金的分配意见。
州水利局:负责结合产业发展,种植作物合理规划,实施蓄、调水利设施,科学调度库塘蓄水,保障人畜饮用水前提下尽力供给大春种植。
州应急管理局:负责组织、指导、协调农业较大以上灾害等突发事件应急救援。
州市场监督管理局:负责农资市场源头管控,打击哄抬农资价格行为,稳定农资市场价格;严格市场经营主体准入,打击制售假劣农资等违法行为,保障受灾地区所需化肥、农膜、农药等农资的调供。
州林业和草原局:负责林果防寒抗旱工作,预警、灾情汇总、灾后恢复重建等。
州广播电视局、西双版纳报社:负责开展防寒抗旱救灾宣传工作;及时准确报道州农业防寒抗旱工作领导小组审定的旱情、灾情。
州农垦局:负责协调各农场在当地业务部门的领导下开展防寒抗旱工作。
州气象局:负责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及时制作并发布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及有关防御指引;负责气象灾害信息的收集、分析、评估、审核和上报工作;为指挥部启动和终止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组织气象防灾减灾提供决策依据和建议;组织实施增雨等人工影响天气应急作业。
云南省水文局西双版纳州分局:负责水文水情的监测和预报工作,对旱情形势及时作出分析和预测预报。
其他各有关部门按照农业防寒抗旱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按照职责范围,配合共同完成防寒抗旱救灾工作。
附件1
部分农作物及水产品受寒害最低临界温度参考表
序号 |
种类 |
最低临界温度 (受灾温度) |
成灾温度 |
持续时间 (小时) |
备注 |
1 |
玉米 |
≦7℃ |
≦5℃ |
≧3 |
|
2 |
橡胶 |
≦5℃ |
≦2℃ |
≧5 |
|
3 |
甘蔗 |
≦2℃ |
≦0℃ |
≧10 |
|
4 |
茶叶 |
≦2℃ |
≦0℃ |
≧12 |
|
5 |
柚子 |
≦-5℃ |
≦-5℃ |
≧10 |
|
6 |
香蕉 |
≦10℃ |
≦2.5℃ |
≧5 |
|
7 |
柑橘 |
≦-5℃ |
≦-5℃ |
≧10 |
|
8 |
芒果 |
≦3℃ |
≦3℃ |
≧5 |
|
9 |
坚果 |
≦0℃ |
≦0℃ |
≧5 |
|
10 |
咖啡 |
≦4.5℃ |
≦0℃ |
≧1 |
|
11 |
菜豆 |
≦8℃ |
≦5℃ |
≧3 |
|
12 |
茄子 |
≦10℃ |
≦4℃ |
≧5 |
|
13 |
辣椒 |
≦10℃ |
≦4℃ |
≧5 |
|
14 |
蕃茄 |
≦10℃ |
≦4℃ |
≧5 |
|
15 |
罗非鱼 |
≦10℃ |
≦10℃ |
≧48 |
|
附件4
|
景洪市近10年日最低气温低于8℃-高于8℃时间段统计表 |
|
|||||||||
|
景洪 |
年份 |
≤8℃开始时间至≥8℃截止时间 |
≤8℃开始时间至≥8℃截止时间 |
|
|
|||||
|
|
2009 |
1月16日 |
// |
|
|
|||||
|
|
2010 |
1月4日 |
// |
|
|
|||||
|
|
2011 |
// |
// |
|
|
|||||
|
|
2012 |
1月16日 |
1月20日-21日 |
|
|
|||||
|
|
2013 |
12月17日-21日 |
// |
|
|
|||||
|
|
2014 |
1月22日-23日 |
// |
|
|
|||||
|
|
2015 |
1月13日 |
// |
|
|
|||||
|
|
2016 |
1月18日 |
1月25日-26日 |
|
|
|||||
|
|
2017 |
12月21日-22日 |
// |
|
|
|||||
|
|
2018 |
// |
// |
|
|
|||||
|
|
2019 |
12月07日-11日 |
// |
|
|
|||||
|
|
|
≤8℃开始时间至≥8℃截止时间 |
≤8℃开始时间至≥8℃截止时间 |
≤8℃开始时间至≥8℃截止时间 |
||||||
|
2009 |
1月7日-9日 |
1月12日 |
1月14-16日 |
1月19日-22日 |
||||||
|
2010 |
1月21日 |
1月25日 |
1月28日 |
2月3-12日 |
||||||
|
2011 |
1月4日-6日 |
1月14日-15日 |
1月20日-27日 |
2月5日-17日 |
||||||
|
2012 |
1月6日 |
1月8日-9日 |
1月15日-31日 |
2月2日-18日 |
||||||
|
2013 |
1月5日 |
1月9日-13日 |
1月15日 |
1月17日 |
||||||
|
2014 |
1月7日-12日 |
1月17日-2月12日 |
2月15日 |
3月6日 |
||||||
|
2015 |
1月2日-3日 |
1月12日-15日 |
1月21日-31日 |
2月3日-11日 |
||||||
|
2016 |
1月4日-21日 |
1月24日-2月5日 |
2月8日-11日 |
2月13日-18日 |
||||||
|
2017 |
1月8日-9日 |
1月15日-16日 |
1月18日-22日 |
1月26日-31日 |
||||||
|
2018 |
1月12日-14日 |
1月17日-2月2日 |
2月9日-2月26日 |
2月28日-3月3日 |
||||||
|
2019 |
1月4日-5日 |
1月13日-17日 |
1月21日-29日 |
1月31日-2月10日 |
||||||
|
年份 |
≤8℃开始时间至≥8℃截止时间 |
≤8℃开始时间至≥8℃截止时间 |
≤8℃开始时间至≥8℃截止时间 |
≤8℃开始时间至≥8℃截止时间 |
||||||
|
2009 |
1月26日-2月1日 |
2月4日-6日 |
2月8日-17日 |
2月22日-25日 |
||||||
|
2010 |
2月14-16日 |
2月21-26日 |
11月6日 |
11月10-11日 |
||||||
|
2011 |
2月20日-21日 |
2月24-26日 |
2月28日-3月11日 |
3月19日 |
||||||
|
2012 |
2月23日 |
2月25-29日 |
3月5-6日 |
3月18日 |
||||||
|
2013 |
1月20日 |
1月23日 |
1月25日-29日 |
2月1日-2月2日 |
||||||
|
2014 |
11月30日 |
12月1日-2日 |
12月18日 |
12月20日-27日 |
||||||
|
2015 |
2月14日-28日 |
3月1日-3月2日 |
11月22日-23日 |
12月6日-7日 |
||||||
|
2016 |
2月29日 |
11月20日-23日 |
12月6日-10日 |
12月12日-15日 |
||||||
|
2017 |
2月4日-11日 |
2月17日-18日 |
2月25日-26日 |
3月4日-5日 |
||||||
|
2018 |
3月5日 |
3月14日-15日 |
3月20日 |
11月3日 |
||||||
|
2019 |
2月14日-16日 |
2月18日-19日 |
2月21日-22日 |
2月24日 |
|
年份 |
≤8℃开始时间至≥8℃截止时间 |
≤8℃开始时间至≥8℃截止时间 |
≤8℃开始时间至≥8℃截止时间 |
≤8℃开始时间至≥8℃截止时间 |
|
2009 |
11月10日 |
12月10日-13日 |
12月15-16日 |
12月21日 |
|
2010 |
12月16日 |
12月19-22日 |
12月24-26日 |
12月28日-2010年1月1日 |
|
2011 |
11月11日 |
11月19日-22日 |
11月28日 |
12月16日 |
|
2012 |
12月6日 |
12月11日 |
12月13日 |
12月15-23日 |
|
2013 |
2月5日-2月8日 |
12月17日-27日 |
12月29日-2014年1月5日 |
// |
|
2014 |
// |
// |
// |
// |
|
2015 |
12月10日 |
12月12日-15日 |
12月24日-27日 |
// |
|
2016 |
12月22日 |
12月26日 |
12月31日 |
// |
|
2017 |
3月7日 |
3月14日 |
3月23日 |
10月31日-11月1日 |
|
2018 |
11月27日-29日 |
12月22日-28日 |
// |
// |
|
2019 |
3月3日 |
3月11日 |
11月18日 |
12月6日-27日 |
|
年份 |
≤8℃开始时间至≥8℃截止时间 |
≤8℃开始时间至≥8℃截止时间 |
≤8℃开始时间至≥8℃截止时间 |
≤8℃开始时间至≥8℃截止时间 |
|
2009 |
12月23日-2010年1月12日 |
// |
// |
// |
|
2010 |
// |
// |
// |
// |
|
2011 |
12月20-23日 |
// |
// |
// |
|
2012 |
12月28日-30日 |
// |
// |
// |
|
2013 |
// |
// |
// |
// |
|
2014 |
// |
// |
// |
// |
|
2015 |
// |
// |
// |
// |
|
2016 |
// |
// |
// |
// |
|
2017 |
11月5日 |
12月2日 |
12月4日-7日 |
12月14日-17日 |
|
2018 |
// |
// |
// |
// |
|
2019 |
// |
// |
// |
// |
勐海县近10年日最低气温低于8℃-高于8℃时间段统计表3 |
|||||
|
年份 |
≤8℃开始时间至≥8℃截止时间 |
≤8℃开始时间至≥8℃截止时间 |
≤8℃开始时间至≥8℃截止时间 |
|
|
2009 |
// |
// |
// |
|
|
2010 |
// |
// |
// |
|
|
2011 |
// |
// |
// |
|
|
2012 |
// |
// |
// |
|
|
2013 |
// |
// |
// |
|
|
2014 |
// |
// |
// |
|
|
2015 |
// |
// |
// |
|
|
2016 |
// |
// |
// |
|
|
2017 |
12月4日-7日 |
12月14日-17日 |
12月20日-26日 |
|
|
2018 |
// |
// |
// |
|
|
2019 |
// |
// |
// |
|
|
|||||
勐腊 |
年份 |
≤8℃开始时间至≥8℃截止时间 |
≤8℃开始时间至≥8℃截止时间 |
≤8℃开始时间至≥8℃截止时间 |
≤8℃开始时间至≥8℃截止时间 |
|
2009 |
1月16日-17日 |
// |
// |
// |
|
2010 |
// |
// |
// |
// |
|
2011 |
// |
// |
// |
// |
|
2012 |
1月22日-23日 |
1月25日-28日 |
// |
// |
|
2013 |
12月17日-23日 |
// |
// |
// |
|
2014 |
1月20日 |
1月22日-24日 |
2月4日 |
12月22日-23日 |
|
2015 |
1月13日-15日 |
// |
// |
// |
|
2016 |
1月12日 |
1月18日-19日 |
1月24日-27日 |
2月8日-10日 |
|
2017 |
12月21日-22日 |
// |
// |
// |
|
2018 |
2月17日 |
// |
// |
// |
|
2019 |
2月6日 |
12月06日-14日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