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西双版纳州人民政府印发了《数字西双版纳发展规划(2025-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为便于各地区、各部门贯彻落实,便于市场主体和社会公众更好了解掌握《规划》相关内容,现就《规划》有关情况解读如下:
一、《规划》出台背景及意义
近年来,西双版纳州委、州政府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谋划“数字西双版纳”建设,数字基建发展水平走在全省前列,数字治理多跨融合取得新突破,以应用场景为驱动的数字社会建设亮点纷呈,两亚“数字合作”地缘纽带作用日益彰显,数字化发展成为推动西双版纳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安排,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重大机遇,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面向未来构筑城市竞争新优势,积极谋划未来西双版纳城市数字化转型。在深入调研并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充分衔接《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十四五”数字云南规划》《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西双版纳州数字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等规划,结合西双版纳实际,编制形成了《规划》。
《规划》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贯彻省委“3815”战略目标,瞄定“两区两城”发展定位,坚持整体布局与特色突破相结合,紧紧围绕打通数据“采传算治用易”流通全链条主线,以深化城市“网湖仓”数字底座互通共享为根基,以健全适数化改革“四大生态”为保障,助推数智赋能六大特色场景业务转型、提质增效,形成数字化转型全面推进、全员参与、全域升级的新发展格局。
二、发展基础及主要目标
《规划》总结了目前数字西双版纳建设的成就,分析了当前数字西双版纳建设存在的数字底座共性支撑较弱、数字创新活力动力不足、两亚数字合作载体有待完善、数据治理流通支撑能力弱、数字发展环境有待改等问题,研判未来一段时期数字西双版纳建设面临的形势和机遇。《规划》针对我州存在的短板,分7个领域提出了5G基站、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跨境电商&互联网+边民互市规模(亿)等19项发展指标。同时,通过各项任务的实施,分阶段提出了2027、2030、2035年三个目标任务,2027年,数字西双版纳建设“见成效”,搭建完成支撑数字化建设的“四梁八柱”;2030年,数字西双版纳建设实现“大突破”,数字化赋能城市建设高效运转;2035年,数字西双版纳建设实现“大变样”,综合实力进入全省第一梯队。
三、主要内容
《规划》立足当前数字西双版纳发展成就,系统研判未来一段时间发展面临的机遇挑战,重点围绕数字底座、数字化转型生态、数字文旅、数字生态、两亚数字合作、数字经济、数字治理、数字社会8个方面的任务,统筹推进“数字西双版纳”建设。
(一)构建“城市三通”数字底座。布局“泛在智能”城市网络设施、打造“云边协同”城市算力设施、升级“物联数通”城市感知设施,打通城市数字基础设施大动脉。加强数据汇聚归集、回流共享、开放开发,提升数据治理能力,创新数据要素×应用,畅通城市数据资源大循环。建设一体化数字资源系统(IRS)、“数字孪生+AI”城市智能中枢、公共技术和应用组件,通城市共性能力大总线。
(二)优化“全过程”数字化转型生态。完善“适数化”组织机制、优化数字化项目管理、完善数字化发展政策法规体系、健全数字技术创新体系,创新“适数化”改革机制。创新数字化建设推进方式、成立“数字西双版纳产业联盟”,形成产业生态圈。强化安全管理保障、完善安全技术体系、提升安全运营能力,筑牢“大安全”屏障。构建数字化建设标准框架、完善“标准化”体系。
(三)创建“文旅共融”数字度假胜地。提高景区餐饮数字化服务、酒店民宿智能化应用水平,打造旅游交通智慧化管理体系,推进智慧旅游场景适老化改造升级,做立做善智慧旅游管理服务体系。打造“科技+”沉浸式旅游新场景、营造“文化+”交互式旅游新体验、提升“康养+”度假式旅游新享受、推广“乡村+”参与式旅游新方式,做大做强智慧体验旅游产品供给。推动新技术营销应用、加强新媒体营销力度,做新做优数字媒体网络营销矩阵。加快数字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深化数字文化内容建设、促进民族非遗文化资源数字化、推动文化数字融合高质量发展,做深做细民族非遗文化保护传承。
(四)营造“美丽和谐”数字生态环境。落实《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24—2030年)》,按照“保护为先、治理为重、转型为要”的思路,突出“物种基因库”建设、野生亚洲象监测、澜沧江水域保护、森林防火、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等重点,为高标准建设美丽中国、绿美云南走出一条西双版纳特色之路。
(五)打造“虚实融合”两亚数字合作门户。依托云南两亚辐射中心的区域优势,加强云南勐腊(磨憨)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中老磨憨—磨丁经济合作区两大平台联动,主动融入两亚数字合作策源地、大通道和服务网建设,推动跨区域协作和资源整合,加快建设面向“两亚”数字合作战略高地。规划期末,基本建成辐射南亚东南亚的“数实融合”枢纽,形成一批具有城市辨识度的中国—两亚数字合作标杆。
(六)塑造“特色引领”数字经济模范。围绕普洱茶、橡胶、热带水果(坚果)等具有资源禀赋的支柱产业,全面规模推动数智转型,为其他产业形成数字化转型示范。集中力量推动生物医药(傣医药)、肉牛加工、生猪养殖、源网荷储等具有发展潜力但规模有待提高的地标性产业数字化转型。加速高质量数字经济载体建设、重点推动产业园区数字化改造,为数字经济壮大发展提供高质量空间载体。推动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特色融合、生产服务、数字商贸发展,因地制宜加速布局低空经济,为数字西双版纳开拓产业发展新方向。加速构建数字经济治理体系、开展数智赋能精准招商、发展智慧物流、数字金融,以数字化加强产业发展的保障,构建数字经济立体服务生态。
(七)强化“稳固韧性”边疆数字治理。加快推进智慧城管建设、深化民生诉求解决机制创新、推动基层治理“网格化”融合,实现基层治理“一键护航。围绕公共安全智能防控、智慧交通、市场监管、应急管理数字化转型,实现治安防控“一网共治”。提出塑造智慧党建品牌、提高数字办公水平等内容,实现数字办公“一机畅通”。
(八)建设“全龄友好”普惠数字社会。提升数字政务服务水平、完善数字企业增值服务体系,畅通群众简化办事新体验。推进智慧教育、医疗、医保、养老、人社保障服务,打造多民族普惠包容新格局。发展智慧社区、培育数字生活、统筹数字乡村、推广绿色智能生活,丰富智慧服务供给新业态。
《规划》编制过程中,结合了西双版纳的优势和特点,整体上形成了愿景图、路线图、施工图、招商图、责任书一体化规划引领。同时,针对不同类型项目采取不同推进方式,对市场化的项目,鼓励和支持市场主体建设,打造多方参与、共同推进的多元化合作环境。为确保《规划》有效落实,提出了加强统筹协调保障、完善多元资金保障、加大人才招引力度、提升全民数字素养、健全监督评估体系、促进宣传交流推广6项保障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