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切换成纯文本
  • 页面放大功能
  • 页面缩小功能
  • 页面配色功能
    • 页面原始配色
    • 黑底黄字白链接
    • 黄底黑字蓝链接
    • 蓝底黄字白链接
    • 白底黑字蓝链接
  • 十字辅助线功能
  • 示屏放大器功能
  • 页面后退功能
  • 页面前进功能
  • 退出无障碍
图片新闻
    您现在的位置: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人民政府>>政务动态>>图片新闻>>

世界第二种可人工栽培牛肝菌相关专利实现成果转化

  • 作者 :胡冰清  | 
  • 来源:西双版纳网
  •  |  访问次数 :  | 
  • 发布时间:2025-06-05 15:03 | 
  • 视力保护色:



采收中华腐生牛肝菌

近日,云南省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研发培育的中华腐生牛肝菌人工栽培技术相关专利实现成果转化。

2021年,云南省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宣布一项重大科研突破:发现并成功培育出世界上第二种可人工栽培的牛肝菌——中华腐生牛肝菌,并申报了专利。这一成果为珍稀食用菌的人工培育带来了新的曙光。

牛肝菌目真菌在分类上隶属于担子菌门、伞菌纲,其多数种类与高等植物形成共生关系,人工栽培难度极大。10多年前,云南省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成功驯化并实现了世界上第一种牛肝菌——暗褐脉柄牛肝菌人工栽培,相关专利技术于2019年实现转化。

2020年,云南省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张春霞研究员团队在西双版纳橡胶林地采集到一种罕见牛肝菌目物种。海南医学院曾念开教授团队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将它鉴定为牛肝菌科腐生牛肝菌属的一个物种,并将它首次命名为中华腐生牛肝菌。

中华腐生牛肝菌在野外资源极为稀少,产量低,或面临濒危困境。为保护和开发这一珍稀资源,云南省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科研团队凭借多年的牛肝菌栽培经验,对野生中华腐生牛肝菌进行分离培养,历经液体发酵、栽培菌棒制作、出菇精细化管理等复杂流程,于2021年3月在菇房内首次成功诱导出其子实体。

据张春霞介绍,中华腐生牛肝菌菌丝生长速度快,抗杂能力强,出菇整齐,产量高,35天就可以长满菌包,头茬菇的产量可达每袋130克。它作为暗褐脉柄牛肝菌之后的第二种可在菇房内周年栽培的牛肝菌,展现出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发展前景。

为加速中华腐生牛肝菌栽培技术成果转化,实现从实验室到工厂化跨越,日前,云南省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与西双版纳现代农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签署中华腐生牛肝菌专利转让协议。之后,云南省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将继续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并携手开展深度科研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