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西双版纳州人民政府印发了《西双版纳州“十四五”就业促进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为便于全州各级各部门更好理解《规划》的相关内容,切实做好贯彻落实工作,现就《规划》解读如下。
一、背景依据
按照州委、州人民政府部署,根据《云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云南省“十四五”就业促进规划》《西双版纳州第十四个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纲要》等文件精神,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按规划编制相关程序,经过深入调研分析、广泛征求意见、组织专家论证等程序后,报州政府常务会议审定印发了《规划》。《规划》主要阐明“十四五”时期西双版纳州就业促进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是西双版纳州未来五年就业促进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二、任务目标
《规划》提出了五个主要目标:
一是就业形势持续平稳,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到2025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达到4.5万人以上。
二是就业质量稳步提升。到2025年覆盖城乡劳动者的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更多劳动者实现安全、高校、体面就业。
三是创业带动就业动能持续释放。创业引领作用更加凸显,创业环境更加优化,创业成本不断降低,创业服务实现跃升,创业机会更多、渠道更广,劳动者投身创业创新活动积极性不断增强。
四是结构性就业矛盾得到缓解,人力资源质量大幅提升、结构进一步优化,更加契合“一城两区”建设和高质量发展的需要,劳动者素质普遍提升,全州技能劳动者总量、高技能人才总量持续增加,占劳动者总量比重进一步提高,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2.5万,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到2.35万人,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全省平均水平。
五是风险应对能力显著增强。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就业领域风险监测预警和防控应对机制不断健全,援企稳岗帮扶机制逐步完善,就业困难人员和零就业家庭人员长效化就业援助机制更加完善,规模性失业风险得到有效防控。
三、主要内容
《规划》分为四大板块:
第一章构成第一板块,主要总结西双版纳州促进就业工作基础与形势任务,分析西双版纳州就业促进工作在“十三五”时期采取的相关政策及就业指标的完成情况,并分析西双版纳州促进就业工作在“十四五”时期面临的发展机遇及面临的诸多挑战。第二章构成第二板块,提出《规划》编制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第三章构成第三板块,为“十四五”时期促进西双版纳州就业发展的重点任务,结合促进就业提出共七个方面24项主要任务。第四章构成第四板块,明确了促进《规划》落实的保障措施。
四、编制思路
《规划》编制考虑了以下几方面的要求:
一是注重体现促进就业工作发展的新要求。科学谋划、合理规划西双版纳州“十四五”时期就业工作发展的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确保到2025年实现西双版纳高质量就业取得新成效。聚焦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提高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使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二是注重同国家、云南省及西双版纳州有关规划相协调。本《规划》与《云南省“十四五”就业促进规划》《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充分衔接,保证了规划之间目标任务的一致性。
三是注重反映“十三五”时期西双版纳州就业促进工作的成果和经验,吸收融入到“十四五”规划内容之中。
四是注重以西双版纳州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为目标,着力关注解决就业促进工作面临的突出问题。立足独特的区位优势,以更加解放的思想和包容的心态,找准服务全国全省战略、发展西双版纳的新坐标、新定位、新使命。
五、区域特色
州级《规划》与省级《规划》定位不同。省级《规划》突出前瞻性、科学性、全局性、引领性,本《规划》突出区域性和执行力及重点工作任务。强调“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把云南建设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三个定位’以及省委省政府对西双版纳‘一城两区’发展定位要求,锚定建设西双版纳促进就业工作目标,推动实现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推进实现“创业边陲傣乡·乐业西双版纳”,为努力谱写社会主义现代化征程的人社篇章建设提供坚强保障奋斗目标。
省级《规划》的内容突出大局观,州级规划内容突出具体和细节。本《规划》在省级《规划》指导下细化了州级层面的具体内容。在省级《规划》的框架下,对“强化就业优先,增强经济发展推动就业能力”“优化创业环境,推动创业带动就业”“完善支持体系,促进重点群体就业”“健全市场体系,促进更加充分就业”“提升技能素质,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改善就业条件,提升劳动者就业质量”“应对形势变化,防范化解规模性失业风险”“强化组织保障,确保规划任务落实”等相关内容情况进行了细化,在通盘考虑与设计的基础,将具体措施、主要任务及重点项目落实到各个部分。
六、惠民利民措施
《规划》明确了八项惠民利民措施:
一是强化就业优先,增强经济发展拉动就业能力。促
进就业政策与经济社会政策协同,坚持经济发展就业导向,促进就业扩容提质,实现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联动。
二是优化创业环境,推进创业带动就业。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完善区域性、综合性创业生态,更大力度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让各类市场主体、各类人群创业热情持续高涨、创业动能 充分释放,为促进就业提供有力支撑。
三是建设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创新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体制机制,围绕服务发展大局,加快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持续提高专业技术人才管理服务水平。
四是完善支持体系,促进重点群体就业。聚焦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坚持市场化社会化就业与政府托底帮扶相结合,促进多渠道就业创业,稳住就业基本盘。
五是健全市场体系,促进更加充分就业。充分发挥市场在人力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 府作用,持续加强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建设,推行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提高劳动者市场供需匹配效率。
六是提升技能素质,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深化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改善劳动力要素质量,建设一支符合高质量发展需要、适应现代化经济体系、具备较高职业技能和道德素质、结构比较合理的劳动者队伍。
七是改进就业条件,提升劳动者就业质量 。在促进更加充分就业、确保就业大局稳定的同时,不断优化劳动者就业环境,提高劳动者岗位待遇,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就业。
八是应对形势变化,防范化解规模性失业风险。加强就业领域风险监测预警和防控应对机制建设,切实防范化解规模性失业风险,全力保障失业人员基本生活。
七、保障措施
《规划》提出了四个方面的保障措施:
一是加强加强统筹协调。强化各县市政府促进就业责任,把就业工作摆上更加突出重要位置,纳入各级政府年度重点工作,层层抓好落实。二是强化资金保障,对规划确定的重大任务,加大地 方财政支持力度,统筹各类资金使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三是提升政策效果,实施就业政策快办帮办行动,及 时公布政策清单和网上申领渠道,依托大数据比对主动识别政策 对象,精准推送信息,扩大政策知晓度。四是狠抓政策落实,实施就业政策快办帮办行动,推 广告知承诺制,及时公布政策清单和网上申领渠道,依托大数据 比对主动识别政策对象,精准推送政策信息,持续优化“政策找人”,推行“免申即享”,增强企业群众政策获得感。